•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 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家,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识社区
  • 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家,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识社区

    时间:2017-06-19  来源:钛媒体  作者:

    3、知识付费领域的排头兵——知乎Live

    知识付费的风口论在 2016 年初开始被炒起来,但是多年来中文互联网世界已经习惯了内容免费。针对这个风口的真伪,网上一直以来争吵不休。

    支持一方一直强调,知识本该就是收费的,这个争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反对一方则一直强调,内容免费才是互联网的主流,不仅有大量过往经验作为例证,而且只有免费的内容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争吵归争吵,但中国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是一群实干家在运作,各类互联网企业在各个领域开始尝试内容付费业务,且亮点颇多。其中站到第一梯队的,有罗辑思维的「得到」精品店模式,喜马拉雅邀请大V开课的「天猫」模式,以及知乎Live的专业人士自主开讲「淘宝」模式。

    对于知识付费的探索,知乎Live才是知乎的真正杀招。周源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知乎Live早在 2015 年是就开始内部孕育。知乎团队发现,在知乎平台上,很多人非常迫切的想要咨询一些重要问题,就会向一些有能力回答的专业用户提出付费请教的请求。

    然而这些知识服务的交易往往都是在知乎体系之外产生的。不仅由于有知识需求的用户,和有知识服务需求的用户之间有很高的信息成本(彼此很难找到彼此),而且整个通过外部达成交易的交易过程其交易成本也非常高(很难打消彼此的疑虑),因此整个的交易体验就会非常不好。因此当发现了这个现象后,知乎团队就开始思考建立知识付费服务的可能性。

    周源的思考是:知乎已经走过了社区化的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已经比较充分。在平台媒体化非常充分,介质也充分释放了连接能力的基础上,知识的商品化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将知乎平台上积攒的大量知识,和专业答主进行充分调动,实现知识直接变现,一直以来都是知乎运营团队进行商业化探索的重要方向。

    知乎Live借助了直播火热的趋势,开发了「语音+图文」的直播形式。先是通过用户的问题反馈提炼需求,然后匹配有相应需求的专业人士直接直播回答。类似于线下宣讲会,听众需要付费买门票,然后现场听讲,并能互动问答。语音+图文,既保证了听讲的质量,也保证了知识获取的准确度。

    知乎Live目前还在业务探索期,其它各大知识付费应用也都在打磨自己的服务。究竟哪一种模式会成为主流,尚不可知。

    知识付费的风口和别的风口不一样,并不能通过快速的补贴烧出一个成熟的业务模式。因此长时间以来,知识付费领域依然处于相对温和的各自探索阶段。

    也许是因为知识领域相对广谱的市场范围,最终能成功的企业可以是多家,而不只是一两家,所以从投资人到创业者,都没有陷入单一赛道的疯狂竞争,而纷纷是埋头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知乎Live目前来看仍是最有希望的参与者之一。知乎在高质量内容上有多年沉淀,在专业经验分享的平台氛围上也是经过多年辛苦打磨,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之下,拥有先天优势。

    除了值乎、Live这些风口型的产品,知乎在传统的出版业务上,也在积极尝试。

    4、线上书店玩出新高度

    知乎在出版物上一直以来都有探索,知乎日报、知乎周刊等,其最初的逻辑都是希望通过精编的浓缩知识,去击穿互联网上的层层传播壁垒,为知乎的品牌建设做好广告服务。

    在编辑电子刊物的过程中,知乎团队也会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型的社区,知乎平台上必定会有大量的书单推荐内容。

    通过问答实现的知识分享,本质上还是比较轻的知识获取方式,要想深入了解某个领域,还是得通过专业的书籍去学习。因此在回答问题之余,很多答主都会帮助其他用户列书单,推荐他们自己看过学习过的比较好的书籍。

    因此,知乎社区内部,早就自发形成了图书的媒体发布功能。很多人都是在知乎上找到好的书单推荐,然后再到其它平台购买阅读。那么监测社区内的流行趋势,及时为用户提供能随手可买的书店服务,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

    并且知乎的书店还有一个巨大功能——帮助自有用户树立个人品牌。著书立说自古就是一个人建设个人品牌的有效途径,知乎团队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尝试。比如一直在知乎日报、知乎周刊中收录高质量用户的内容,帮助他们做品牌传播。

    有了自己的书店之后,知乎团队就能有更多的业务把控力。比如帮助一些高质量用户编辑自己的书籍,甚至都不用从头开始写,就用自己过往在知乎上的高质量答案做素材,整理编辑即可。至于寻找出版社制作发表,那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

    这样的服务对于专业作家可能并不高级,但对于很多其他领域内的人而言,却可能是从未想过的事。比如一个程序员、一个医生、一个创业者等,只不过是在自己领域内有一些专长和研究,平时在知乎上发表一些观点、看法和见解,从来没想过出书这种事。但有了知乎书店团队的后方运作,出书可能就变成一件低成本的事。

    更重要的是在知乎平台上,还有大量的忠实用户,他们可能就是某些答主的粉丝,天然就能转化成图书的购买者。产供销一体化运营,天然就具备了商业化的闭环。

    5、知乎探索的商业新边疆

    周源在近来的对外宣讲中多次强调:知乎不仅是一个问答产品,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通过自己擅长的知识和这个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

    知乎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知识市场」Marketplace for knowledge,类似App Store一样。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利用商业运营激发更多的人把更多、更高质量的内容创造出来,传播出去。

    今年 5 月,知乎移动端上线了「市场」一级入口,将目前知乎所有成型的付费产品放入其中,包括Live、书店、付费咨询、专栏课程等。知识市场会成为知乎下一个阶段的主要战略方向,在商业化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商业可能。

    知乎无论做广告、做知识付费,都延续了最初做知乎时的初心——为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断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做广告也要做成能被消费的内容,而不单单是粗暴的企业宣传;知识付费则是寻求盘活更多存量知识资源,并利用商业化运作激发更多有价值内容的创造。

    知乎有它的野望——利用更新的服务,更高效的工具,帮助用户把更多好的内容生产出来。甚至期盼AI技术成熟后,人们打破了语言障碍后,知乎上提出一个问题,可以邀请全世界的人来回答,真正做到用知识连接一切。

    这个愿景很美好,也很伟大,但对于当下的知乎,仍然有很多的路要走。

    四、最后的最后,为什么不是百度知道?

    知乎上早年有一个经典的问题——知乎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在早期,在全网范围内,各路专业大牛包括周源自己,都做过各种的差异化分析和解读。但还是该问题下被顶的最高的一个答案最简练经典——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

    百度知道 2005 年便已创生,可以算是中文互联网界最早的独立问答型产品,也是百度体系下一个非常经典的产品案例。但知道的创造,其最核心的功能是帮助百度的搜索引擎完善信息结构。

    按周源的话来讲,谷歌定义了一种内容形式,即信息+按钮。搜索里的信息都是存量信息,存在于已经被创造出来的网页中。搜索引擎通过广泛的收录网页,并且通过不断优化算法为用户呈现他们最想要看到的内容。

    而知乎想定义另外一种内容形式,即问答。知乎想要创造的是增量的信息,让用户在彼此问答互动中,产生更多原本存在于他们脑子里的,但不存在于网页中的知识、经验与见解。而这些增量信息,往往也是其他一些人非常想知道的。

    百度知道最早的产品逻辑也是这样的,但是百度知道是依附于搜索引擎的附生工具,为的是为百度完善用户搜出来的信息结构。为了激励用户问出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多的回答,百度会通过积分等形式激励用户,但不会对问题和答案本身做质量把控。

    结果就是用户为了得到积分,会不断往百度知道里灌水。大量重复的问题,大量毫无质量的回答,甚至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就是从别处复制粘贴过来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度知道并没有达成创造增量信息的使命,而只是在存量信息里去搅动搬转。至于那些根本文不对题的回答,则更是在损坏知道的用户体验。

    因此虽然初期,当人们听说知乎是一个新型的问答产品时,会并不那么上心。因为百度知道已经在知乎之前纵横江湖多年,早已占住了问答型产品的用户心理认知。而且,百度知道的用户体验那么差强人意,让人们都有一个针对这个品类的集体认知——问答型产品都很糟糕的。

    百度知道占住了用户心理认知,却没有践行自己的产品定位,结果就是一旦做的优秀的竞品出现,就会把它在用户心中的品牌认知踢开,然后占领。

    就像桑塔纳轿车一样,一款车型在中国卖了十几年,从来没有第二个进口车型来与其竞争。国人就一直把桑塔纳当作品质好车的代表,而桑塔纳也不思进取。当 2000 年后越来越多的进口车型进入国内市场,慢慢的人们就发现有大量的车型比桑塔纳性价比高的多。慢慢的其他汽车品牌也就把桑塔纳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踢开,然后占领,直到桑塔纳完全沦为边缘化的品牌。

    百度知道并没有提供知识,它本质上是在搬运百度体系内已有的信息。而知乎要做的是创造知识。

    周源在回答一个知乎的上问题时发表过一个看法:逻辑上,数据、信息和知识是递进关系。在周源看来,知乎的使命不是将已有的信息进行汇集,而是要在专业讨论的过程中创造原本并没有被创造出来的知识。

    按照中科院的陆汝钤院士提出的观点:「知识是结构化的信息」。因此一开始,百度知道就不可能创造知识的,因为它的底层运营逻辑就掐断了这条路。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一样,只要百度知道在知乎没起来之前及早转型,就能阻击知乎,自己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最大知识社区。百度知道一开始就不产生知识,只是搬运信息。

    而知乎就像第四部分内容开头的那个答案一样:知乎始于答案。知乎所有的运营逻辑都是在答案的基础去不断结构化信息,让其成为可以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知识和经验。

    不管是早期对内容质量的把控,还是在商业化探索之后致力于帮助答主用户扩大影响力,知乎都是希望让用户本着认真的态度,创造专业的内容,最终形成知乎最宝贵的资源——知识。

    团主不禁感叹,一些表面上看着毫厘之差的竞争格局转化,其实在竞争初期便已埋下了胜败的种子。这种「命中注定」式的运数,其实背后是不同创业者对产品、用户以及商业的不同思考。认知维度不同,才最终导致了竞争结果的不同。

    【钛媒体作者:骑士创投,文/团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