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转型升级需以“工匠精神”为支撑
  • 转型升级需以“工匠精神”为支撑

    时间:2017-04-27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晶报社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飞机的狭小缝隙中作业,靠的全是手感,肌肉的记忆。”近日,由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蒙着双眼展示的“狭小空间的盲锉技术”,以及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展示的维护海底工程的研磨技术震撼了众多深圳学子,这也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一部分。

    提及工匠精神,人们常常会想到庖丁解牛、干将和欧冶子联手打造龙泉剑等故事,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正在劳作的画面会瞬间在眼前浮现。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工匠精神”被反复提及,一种古老的传统再次被时代所珍视和唤起。将当代著名的工匠请上大学讲坛,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尝试与努力。

    工匠精神是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商家将最好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本来是一种最基本的商业理性和商业伦理,但“工匠精神”之所以被反复提及,正是因为现实与理论之间尚有不小的距离。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消费者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日本商品的金额首度突破1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25亿元。而另一组数据显示,一季度访日外国游客消费额约为9679亿日元,其中中国游客贡献了一大半。日本的商品和服务之所以被追捧,说到底源于其高品质,而高品质的背后,则是工匠精神的支撑。

    日本很多中小企业都有非常出色的“工匠”。有家螺丝钉工厂只有五六个人,但能做出大到宇宙飞船、小到显微镜上的螺丝钉,工厂虽小,世界闻名。还有一家生产唱片和唱针的工厂,一直维持至今,因为品质卓越,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订单依然飞向这家公司,生产常常超负荷。在日本,不少小蛋糕店、拉面店、寿司店、面包店、理发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品质也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变。

    这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商品质量也有所提升,但客观而言,不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依然十分低下,这里边有技术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与“工匠精神”缺失相关。“质”上不去,光靠“量”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量中国消费者手中的钞票流向了日本企业,也从侧面反映出弘扬“工匠精神”的紧迫性和建设高品质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一位名叫陆建新的深圳工程师进入公众视野,这位坚守一线35年的钢结构专家,迄今已“累积”了3500米的建筑施工总高度。在陆建新主持参与的项目中,从160米高的国贸大厦到如今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从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终控制在20毫米左右,被称为“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而今,像陆建新这样的工作者越来越受到认可和尊重,时代也需要更多具有匠心的人。

    今天,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质量提升,都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支撑。“工匠精神”也理应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的一种基本操守和准则。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做精,每一个人都可以。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