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东北振兴到底需要一张什么“药方”
  • 东北振兴到底需要一张什么“药方”

    时间:2017-09-15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熊文

    文丨凤凰网评论员 熊文

    从2003年起,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屡次提及,2007年《东北振兴规划》推出,计划用10到20年时间实现东北振兴,然后十年过去,东北还要振兴。2017年8月21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重新给定了振兴东北的“药方”,但近一个月过去,关于这份报告的争议始终不止,而这期间在东北周边地缘政治局势又开始紧张起来了。

    但凡是认真看过林毅夫团队这份《吉林报告》,基本上会认可,这份报告在逻辑上和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问题,而且林毅夫关于吉林产业转型的方案也不仅仅被舆论标签化的“轻工业”,而是五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

    报告认为,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针对吉林省的短板,团队利用新结构经济法的GIFF方法补短,首先是甑别目标,针对的对象是“在具有与本地区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高于本地区约100%-300%的高速增长地区中,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已超过20年。”最终锁定了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山东省这几个目标。

    到此为止,这些分析在逻辑上都是自洽的,然而有个问题无法解释,与这些省市相比,吉林省确实具备发展轻工业的优势,然而与吉林省同等资源禀赋的省份相比,吉林省的优势在哪?就以报告中对标了重庆市和湖北省为例,相比较于这两个省市,吉林省能否在承接目标省份的轻工业转移中占据领先地位,这恰恰是报告没有提及的。

    实际在国家的大战略当中,除了东北振兴之外,还有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这两个大战略都希望能借东部沿海产业转型之际,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四川、湖北、湖南这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相比,吉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当中能有多大优势,这是存在疑问的。要知道现在二线城市在竞争人才的过程当中,哪一家不是卯足了劲,给足了政策,吉林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能竞争得过其他省份吗?

    如果纵向线性地分析林毅夫团队给出的报告,在其他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吉林报告》确实可以实现吉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然而事实上,很多假设条件本身就是变量,政府体制,营商环境,社会氛围等等,这也是批评者集中攻击这份报告的地方。

    当然,林毅夫只是一个经济学家,按照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给出自认为合适的报告,这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不能把目光紧紧局限于经济领域,甚至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吉林、东北或者全国。而应该从更大的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索东北振兴的难点和痛点。

    首先在产业转移上,除了国内的省份会同吉林省有竞争之外,还需要同东南亚国家竞争,越南、缅甸以及孟加拉国都会是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同样也是吉林省的潜在竞争对手。这些国家的轻工业一般位于大的港口城市,交通更为便利,而且海运方便,出口有利。

    如果把目光从东南亚移到东北亚,吉林省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个大大的劣势。首先是靠近东北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尽管俄罗斯也推出了一系列远东地区的开发计划,甚至将APEC会议的举办地放在远东的俄罗斯岛上。但是整个远东地区的人口规模太小,消费市场甚至不如国内省份。

    另外吉林省还与中国最不稳定的邻居相邻,原本吉林省可以直接与日韩经济市场相连,由于“邻居”的隔离,并不具备地缘优势。从积极与消极两个维度分析“邻居”未来的走向,对吉林而言都不见得是发展轻工业的优势所在。积极地看,邻居未来改变,开放市场,2500万人口的邻居,在人力成本上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消极地看,邻居始终维持目前的国策不变,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影响资本进入吉林,没有资本的进入,再好的“药方”也无法治病。

    事实上,吉林省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周边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这也是《吉林报告》当中未曾提及的部分。不管吉林省具备多大的优势,地缘风险让这些优势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在邻居变得安分之前,东北振兴恐怕会一直陷入《吉林报告》这样的口水之争当中。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