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提振东北经济,为何仍需坚持市场导向
  • 提振东北经济,为何仍需坚持市场导向

    时间:2017-09-15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张德勇

    文丨特约评论员 张德勇

    最近,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林毅夫团队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让如何提振东北经济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长期以来,东北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不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没有延续至市场经济时代。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际,东北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体制性、结构性改革滞后,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不如其他地区发展得快,形成所谓的“东北现象”。

    为了促进东北经济尽快恢复生机,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再加上当时全球经济平稳发展、国内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一度使东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形势有较大改观。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全球经济也在再调整、再平衡。在这种大背景下,东北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暴露无遗,僵化的体制与机制、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以及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致使东北经济发展明显失速、财政收入严重滑坡、人口大量外流等,东北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困境。

    为了重振东北经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其中把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体制机制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林毅夫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所引起的广泛热议,其实也就凸显了这个问题。也就是,靠什么来重振东北经济。

    毋需多言,重振东北经济,最关键的依靠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虽是个老话题,却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扶持政策、相关的产业政策等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但若不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长期而言,这类政策的刺激作用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结果。所以,重振东北经济,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

    这意味着,当地政府应摒弃长久以来的“父爱情节”或“包山包海”的惯常做法,避免直接插手资源配置,避免管得过多过细,把精力和工夫主要放在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以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为已任,以良好的营商环境纠正外界所谓的“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负面印象,解决此印象背后所折射的种种体制机制不顺畅问题。

    在这方面,当前大力推行的“放管服”改革,应是当地政府需认真落实、踏石留印的主攻方向。因为“放管服”改革,其要义就在于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坚持市场导向,并不就意味着否定政府在重振东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藉此强调政府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并善用市场机制,尽扬市场之长,力避政府之短,让市场主体而非政府在其中唱主角。唯此,才将会有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使东北在国家的扶持政策、相关的产业政策等的引导下,不断孕育并壮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东北经济的振兴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东北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性。(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