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洞察市场需求,中国乳业挖掘创新潜能
  • 洞察市场需求,中国乳业挖掘创新潜能

    时间:2017-09-30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傅蔚冈

    目前,我国有超过1/3的奶源来自进口。

    为什么奶源要进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散乱的奶牛场不能确保乳制品的安全。众所周知,任何产品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中间要经历多个环节,一旦一个环节不可控,就会导致一切努力都白费。以奶制品行业为例,从奶牛的饲料到最后运输过程中的冷链,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所以有专家强烈呼吁:唯有推行乳业纵向一体化,才能将质量控制在源头。而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牛奶大国的经验来看,“牧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在确保产品品质上确实有保证。于是,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也就是企业自建牧场就被不少企业所推崇。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改委在联合发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也明确提出“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强自有奶源基地建设”。

    自建牧场只是中国乳制品企业走向转型升级的第一步,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安全是最基本的保证,但是除了安全之外,厂家还得提供一些其他功能。尤其是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我们将其称之为消费升级,如果要让他们接受一个多年一成不变的产品,恐怕还无法赢得市场的胜利。

    以三元食品为例,三元是100%自控牧场,从育种开始就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也正是因为三元从奶牛育种、饲养、研发、加工、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坚持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内控标准,才会有今天的一流产品。

    消费升级意味着庞大的市场容量,但是如何将这个潜在的市场容量变成企业的真实收入,那就是需要通过企业的创新。

    从乳制品市场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件成功的产品,都不是简单的在实验室里计算的结果——尽管技术对于乳制品行业极端重要,因为人的口味偏好是无法通过实验能计算出来,因此,一个好的产品就是需要企业、消费者等的互动才能呈现。也正是如此,可以在市场上见到纷繁复杂的乳制品。高端奶、乳酸菌、酸奶、乳酪等产品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很多你都无法想象的奶制品——据说在不少超市里奶酪的口味就超过数十种。这些产品的提供就是创新,很多产品可能会退出市场,而还会有许多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婴儿配方奶的争夺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尽管很多洋品牌在配方奶上历史久远,而且品质也有保证,但是海淘市场良莠不齐。首先是品质不可控。除了那些直接在B2C的网站上购买的婴幼儿奶粉以外,很多是属于从个人到当地门店或者网站购买,然后再发往国内。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导致一些个人为了牟取更高的利润而采取调包等手段,尽管从总量上来看极少,但是对于那些被掉包的婴儿来说这是百分百的损害。其次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暴利。此前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只在中国销售的配方奶,而在其本国市场并无存在。这样的“特供”产品让中国消费者支出了更高的价格,但是其品质并无保证。

    仍以三元为例,在2013年三元开始专门研发针对国内婴幼儿的配方奶,并于2015年推出三元“超级金装爱力优”婴幼儿配方奶粉。该产品一经推出市场就取得骄人业绩。2016年在行业陷入下滑的情况下,三元配方奶粉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销售额超过12亿元。

    企业的创新该从何处而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将创新解释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发现,然后由企业家将其实现——这是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经典理论。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则不这么认为,他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一书中指出,“现代经济把那些接近实际经济运行、容易接触新的商业创意的人,变成了主导从开发到应用的创新过程的研究者和实验者,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往往被他们召集过来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看来,各行业行的人都是“创意者”,金融家成为思考者,生产商成为市场推广者,终端客户也成为弄潮儿。换句话说,现代经济的创新实际上是各个环节相互推动,而不只是取决于某一个环节的突飞猛进。

    三元的例子再一次验证了菲尔普斯的创新理论,创新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更是要洞察到市场的需求,只有此,才能获得市场的胜利。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