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拒绝“注水剧” 打造“干货台”
  • 拒绝“注水剧” 打造“干货台”

    时间:2017-04-29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司马童

    据媒体报道,正在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大获成功,可不少观众表示,每每看到郑西坡与郑胜利这对父子的对话时就忍不住想快进;另一部热播剧《择天记》,则因为几位鲜肉演员之间没完没了的“尬聊”,以及许多一再重复的镜头,被部分观众吐槽为了“注水”无所不用其极……而在一些行家看来,观众对低品质剧集的长期容忍,未尝不是“注水剧”泛滥的重要原因。

    戏份“注水”、拖沓冗长,连风头正劲的反腐大剧,原本只计划拍摄40来集,结果出于商业收益考虑,也给硬生生地“拉”成了55集。但显然,比起其他的“注水剧”,《人民的名义》即使有掺入“水戏”之嫌,借助老戏骨们的过硬表演,还是做到了瑕不掩瑜、水准不失。

    所谓“注水剧”,主要是指那些情节冗长、故事拖沓、台词空洞的电视剧,坊间称之“戏不够,感情凑”等。《康定情歌》制片人张湛曾经炮轰,电视剧“注水”,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电视剧长,销售额就高”。因而,一些电视剧制作单位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剧集人为拉长;而播出单位考虑到电视剧没有一定长度,就创造不出可观的广告收入,也会明里暗里地迫使制片方“添料”“拉长”,由此导致了电视剧质量的整体下降。

    给电视剧“注水”的举动,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如果不能改变当下电视剧利润分配体系,似乎很难根治这一顽症。早些年,央视倒是强力施治,该台播放的电视剧《红岩》,就由最初的30集缩至25集,后来又压到18集;《七剑下天山》本来有39集,最后播出时也被央视砍掉5集。

    诚如影评人所语,当市场充斥着各种品质不一的“注水剧”时,观众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从矮子里拔将军。换言之,有些“注水剧”能够成为备受推崇的“全民爆款”,无非是因为在一众的“裹脚布”中,它也是同档期里最耐看的一块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在“注水”成风的现实语境下,一些编剧往往也是忍气吞声,违心地背上了“剧本注水”的黑锅。

    拒绝“注水剧”,何不打造“干货台”。现如今,电视剧的同质竞争已相当严重,“注水剧”的愈演愈烈,也只会越来越销蚀观众的欣赏兴趣。犹记得,早些年,著名演员李保田发现其主演的《钦差大臣》竟被注水10集,一气之下将投资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个小小的诉讼,在当时并不能激起多大的舆情涟漪,但今日,借着观众对《人民的名义》挑刺其“注水”的关注效应,一些真正希望“走出平庸,脱颖而出”的电视台,何不掷地有声地发出强音:谢绝“注水肉”,专播“干货剧”!

    “干货台”家家可争,“评委团”就是观众。那么,谁是真心打造,谁在虚与委蛇,其实就不必多虑。毕竟,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欣赏能力逐渐提高的广大观众,也会越来越难以随意忽悠。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