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人民的名义》落幕,呼唤更多的现实力作
  • 《人民的名义》落幕,呼唤更多的现实力作

    时间:2017-04-30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庞岚

    4月28日晚,热播长达一个月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落下帷幕。剧中人物命运纷纷尘埃落定,饮弹的祁同伟,落马的高育良等都最终迎来了悬挂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从第五集起就躺在病床上的反贪局长陈海,终于在大结局中苏醒,此时老检察长陈岩石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和当年万人空巷看《渴望》的时代不同,如今拿着手机、平板等个人终端,或者开启电视机的机顶盒,就随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欣赏各种韩剧、日剧、美剧、英剧,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来国产剧往往颇受冷落。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民的名义》平均收视率破5、破6、破7……一路创造收视纪录,并且让无数追剧的人们热议剧情,谈论剧中人的各种“高能”台词,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实属罕见。

    《人民的名义》走红,当然缘于这部剧作与现实的接近。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廉政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一路上拍蝇、打虎、猎狐,更是博得一片掌声。在观众看腻了抗日神剧或者小鲜肉和人气小花的卿卿我我之后,这样一部与时俱进、揭露现实尺度颇大的力作登陆荧屏,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关注这样一部作品,其实是在反思官场、社会上的诸多现实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电视剧里刚刚演到光明区信访局的低矮窗口让人站不成蹲不住,新闻中就曝出郑州社保办事大厅、株洲火车站派出所等处的现实版“蹲式窗口”。艺术源于现实、照见现实,当那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电视剧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类似的怠惰、懒政、官僚做法成了反面典型,怎能不好好反省、积极整改?

    再比如,正当电视剧热播,我们看到某部委一个处长家中藏了2亿多现金的时候,证监会就曝出前发审委员冯小树监守自盗、非法获利达2.48亿元的现实案例。懒政不作为与疯狂敛钱,这在电视剧里是侯亮平、李达康们的斗争对象,在现实中更是千夫所指。深深的共鸣与期待,就是这部电视剧收视率攀高的最根本原因。

    当祁同伟饮弹,赵立春、赵瑞龙、高育良、高小琴纷纷服法,我们一起为正义的声张和当事人的经历而唏嘘;当陈海终于睁开眼有望结束“床戏”,而感人至深的老检察长陈岩石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们又不由得百感交集……在这样一部反腐大戏里,我们的情绪、情感随剧情起伏,我们的心灵也被一次次触动,对现实与理想、人生与选择有了更多的思索。

    当然,“物以稀为贵”也是这部剧作收视率高的重要原因——倘若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剧作问世,我们就会发现这部作品的一些缺憾。比如,剧情拖沓是很多人的共识,编剧周梅森也表示:剧作原本计划拍摄40来集,为了商业收益考虑最后拍成了55集。商业收益虽然不能忽视,但打造精品、以“艺术品牌”的力量获得更持久的关注与收益,或许才是更好的做法。而“注水”一旦成了国产剧的习惯乃至顽疾,就难保不会让观众厌腻,转而去观看情节更紧张、节奏更紧凑的美剧。

    据报道,在《人民的名义》收官之后,《国家行动》、《脊梁》、《反贪风暴》等一大波现实题材的作品也有望陆续登陆荧屏。从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到《人民的名义》,再到更多的现实主义剧作,我们期待着对德政的呼唤、对贪官的鞭挞、对现实的关注能够成为一种最主流的倾向。很多时候,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力量远远大于生硬的说教。在共鸣与思考、愤怒与憧憬中,愿我们的价值观达成一致,愿人民的利益在剧作与现实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