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出两年建设“成绩单”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出两年建设“成绩单”

    时间:2019-10-22 19:48:22  来源:  作者:

    合肥晚报讯 自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9月25日下午,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智库峰会上,合肥市发改委汇报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情况》。

    [重大项目推进]争创一批“国字号”实验室

    当前争创国家实验室正在有序推进。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为载体,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研究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已封顶。与中科院签署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协议,两个研究院组建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近期正式挂牌运营。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其中,合肥先进光源预研进展顺利,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前期科研工作加快推进,将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在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方面,记者了解到,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线试运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进入全面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等。

    [原创成果涌现]屡次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信息、能源、健康和环境等四方面领域,涌现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成果,屡次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在能源领域方面,上周,外形类似中国古代“和氏璧”的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竣工交付,即将启航运至法国ITER现场,为人类实现用核聚变解决能源问题打上“合肥制造”烙印。该设施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十余项专项标准。

    此外,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合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新型“探霾”激光雷达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打破发达国家对激光雷达核心技术的垄断。

    [产研转化加速]量子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

    记者了解到,合肥依托科学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发优势,积极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其中,信息领域,打造国家级量子产业中心,培育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从事量子领域科研人员600余人,量子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能源领域,大力发展高温超导储能、超导电机、超高涡流制动器等超导产业以及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产业;健康领域,加快国产质子治疗设备研发集成,并推进产业化;环境领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排放连续检测系统等在环保和气象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开放合作]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当前合肥正加快建设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长三角地区相关城市紧密互动,积极对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加快科创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建立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科学中心联动发展机制。

    记者了解到,支持中国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常州市设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推动浙江大学在新站高新区设立科创中心,同时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对接,推动合作项目落地。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