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  霓虹之外,给城市掌一盏精神之灯
  • 霓虹之外,给城市掌一盏精神之灯

    时间:2017-07-21 20:14: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杨玉华、陈诺  编辑:付刚

    午夜零点,这场接近24个小时的蹲点采访行将结束,记者坐在书店一角整理笔记,抬头往落地窗外看去,昔日繁华的主干道已经车辆稀少,路旁门店卷闸门紧闭,满街霓虹业已熄灭,眼前的这家书店倒成了城市夜空下唯一的“亮点”,犹如为城市点亮了一盏精神之灯。

    对阅读的坚守扭成这盏精神之灯的“灯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人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干脆丢弃了书本,社会的物欲冲击了清幽的书香。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国民阅读率逐年有所增加,但国民年阅读量相较世界其他国家仍远远落后。其中,日本、法国、以色列等国的国民阅读量分别达到40本、20本和60本,而我国仅为4本。在实体书店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一些书店勇敢地走向转型的道路,甚至逆势而行,延长营业时间,用行动为社会和城市撑起了一方精神生长的自留地,为城市培养着生生不息的阅读力量,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并在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光是这点,就值得“点赞”。

    对城市每一个群体的倾听与守望注满精神之灯的灯油,散发出人性之香。在书店一次内部员工大会上,“掌灯人”这样说,“我们没有盈利的要求,每当有拾荒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或者对生活暂时产生失意的人们,在感觉无助的夜晚,因为被这里尊重和接纳,从而改变了当时灰色的情绪甚至生活的走向,这就是这家书店存在的价值,我们就要把这样的书店一直开下去。”2万多个小时分分秒秒见证着这个承诺,无门槛的收留为流浪汉撑起了一方栖息地,给城市文明增添了温暖的注脚。

    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摩天高楼中走向国际化。在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明内涵更应同步提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或许书香深处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让失意者明确,这座城市还有一方归处,它让得意者铭记,自己为何要出发。

    “在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过夜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这个问题曾在知乎上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成都、合肥乃至于台湾等各地网友的答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24小时书店,境遇无论好坏,都要送上一句:“生意兴隆!”

    城市需要霓虹,但更少不了精神之灯。

    期待有更多24小时书店出现,为每座城市掌起一盏阅读灯、一盏希望灯、一盏守候灯,让它们成为每个城市降温浮躁,温暖灵魂的地方,成为文化自信和创造力形成的策源地。

    期待越来越多“掌灯者”的加入,他们以阅读的名义集结,拨亮“灯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坚守,加注“灯油”。以文化情怀为阅读“燃灯”,这盏精神之灯势必长明。(记者 杨玉华、陈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