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集结号起 淮海大地激荡发展“大风歌”
  • 集结号起 淮海大地激荡发展“大风歌”

    时间:2017-05-18 22:10:4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5月18日讯 一场文艺复兴开启大航海时代,催生了欧美数百年繁荣;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带来了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序幕——纵观近现代史,每一轮社会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大潮”里,科教文化都是一朵璀璨“浪花”。相生相伴,创新创造。

    今天,淮海经济区同样跨进一个充满变革的伟大时代。20个“穷兄弟”协同发展,抱团取暖。其动力,既源于跨越发展追求和渴望,更来自同源同种、相融相生的“文化基因”。

    也正因此,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规划中突出强调:“打造科教文化中心”。以科教促创新,以文化促合作,以合作促开放。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科教辐射,创新转型导航“绿色跑道”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苏鲁边界微山湖天下闻名。但从上世纪以来,微山湖两岸因边界纠纷引发数十起大规模械斗。直到本世纪初,在国家层面协调下苏鲁两市六县握手言和。如今,这里已是平安之湖,合作之湖。

    以前为什么会争湖?就因为两岸都是“穷兄弟”,资源就那么多,你多了我就少了。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滕春惠说,以史为鉴,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定要摒弃“抢资源”的“微山湖思维”,发挥科教优势,引领创新转型,导航“绿色跑道”。

    在淮海经济区,甚至放眼全国,徐州都是一座科教资源的“富矿”——在徐各类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20多万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人。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业工程专业享誉世界,是中国能源科技教育的一面旗帜。

    如何看待这一富矿?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有自己的思考:“优势不转化不是优势,要把优势转化为竞争力,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释放辐射力,这个才是优势所在。”近年来,徐州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推动要素集合,协同创新,集聚创新力量。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政策出台、环境营造、招商服务、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发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正在规划建设的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四大智谷”,又掀开新一轮创新发展大幕。

    再看淮海经济区,淮北、宿州、枣庄、济宁等市均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名单之列,且包括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等各种资源型城市类型。“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创新转型具有典型性,徐州今天走的路将为其他城市的明天提供有益参考。”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要更大力度释放科教资源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整个区域创新发展,向周边兄弟城市更多分享绿色发展的“徐州经验”。

    文化兼容,孔孟故乡“遇见”舞动汉风

    5月6日,苏皖鲁豫四省社科院专家齐聚徐州采风,行至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街景区,露天戏台上传来一曲河南梆子传统剧目《花打朝》,引得众人会心一笑。河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晓莉感叹:淮海“经济区”其实更是一个“文化区”。

    江苏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项专题调研,结果令人惊叹。淮海城市群拥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文化的集中发祥地之一。例如,江苏徐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又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枣庄兼具数千年始祖文化、城邦文化,济宁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商丘是我国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细分下来,儒家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水浒文化、鲁班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自成体系。

    “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不是要搞‘唯我独尊’,而是打造区域文化共享交流平台,兼容并蓄,和兄弟城市一起把文化做成产业,转化为发展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共赢。”徐州市文化局长高成富说。

    事实上,以文化促旅游的区域间交流早已自发开展。去年10月28日,山东邹城市在徐州隆重推出“孟子修学游”研学游线路,重走孟母三迁路,“习儒馆”拜师礼、开笔礼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徐州市民关注。山东方面还给徐州人带来门票“买四免一”等“专属福利”,峄山、上九山古村落景区现场向徐州市民派送了优惠大礼包。与之相应的,早从2012年起,徐州就频频赴山东临沂、济宁,安徽淮北等淮海城市推介“两汉文化”,在孔孟故里“舞动汉风”。

    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还有一座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殿堂——徐州音乐厅。2011年6月26日开幕至今,每年都推出五个演出季,全年演出场次在100场左右,观众大都来自淮海经济区。徐州文化局副局长韩如海告诉记者,徐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一个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叫徐州艺专,走出了很多书画大家,为整个淮海经济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安徽、山东的艺术家成名后,在外面谈到自己家乡时都会强调第二故乡是徐州,因为他们觉得是这块艺术土壤成就了自己。”

    “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汉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淮海经济区所涵盖的城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当,自然资源有一致性,人文积淀有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而且,不容忽视的是,这里都是相对发展落后地区,历史上又是曾经的革命老区,可谓‘天性相同,天生亲近’。”山东社科院副院长杨金卫认为,淮海经济区是一场“持久战”,共同的人文底蕴,必将为区域间长久的深度合作提供强大的内在支撑。

    决战决胜,铸就新时期“淮海精神”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厅”,一根1.2米长的小竹竿,刻满了鲁苏皖三省88个地方的名字,记录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这根竹竿是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淮海战役中,唐和恩和543万支前民工一起,推着88万多辆大小推车,贡献粮食4.3亿斤,一战定江山。陈毅元帅盛赞:“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一往无前、决战决胜’!淮海战役留下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说,走进“十三五”,打赢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淮海战役”,不但要注重战略战术,更要注重在发展实践中创造新时期“淮海精神”。

    新时期“淮海精神”有哪些内涵?

    中国社科院陈耀研究员认为,淮海经济区的内涵首先是创新,在国家战略空白处“杀出一条血路”,靠得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杨金卫分析,区域协同的最大障碍来自行政区划壁垒。“淮海经济区能否建设成为边界区域发展的先行区,关键看‘协同’。”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说,徐州的产业发展已经摆脱了对煤炭工业的路径依赖,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和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这对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形成一个鲜明导向——绿色发展。

    徐州市发改委主任高山表示,无论是发挥“三个作用”的省委要求,还是在打造淮海经济区内中心城市的定位,关键词都是更大力度的“开放”。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是一家唱独角戏,不能只种好一亩三分地,推动建设要抱团闯关,发展成果要区域共享。”张国华以当年苏州工作经历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上海是参天大树,苏州是参天大树下种好的碧螺春,相得益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决战决胜全面小康。1.2亿淮海人带着光荣与梦想,精神抖擞再出发。

    听,集结号起!一曲区域协同发展的“大风歌”,正在淮海大地上嘹亮激荡!

    本报记者 秦继东 刘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