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南京禄口机场成为全国首个绿色运行机场
  • 南京禄口机场成为全国首个绿色运行机场

    时间:2017-06-13 23:29:3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6月13日讯 6月9日8点,夏日暑气已开始蒸腾,南京禄口机场也迎来清晨出港高峰。此时,T2航站楼内448块气动窗关闭,空调开启。就在不远处的停车楼楼顶,自动灌溉系统开始启动。这些看似常规的程序,是由一套复杂的高科技绿色系统支撑。作为省内最大的单体建筑,T2航站楼刚刚获得全国“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成为全国首个绿色运行机场。

    这座航站楼“会呼吸”

    户外气温不断攀升,但候机大厅内的温度,基本恒定不变。禄口机场航站区管理部物业管理科副科长吕海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542块电动遮阳帘拉下,可以遮阳降温。448块气动窗可以随时开启,对室内进行换气通风和温度调节,整栋大楼实现自由“呼吸”。

    除了温度,航站楼里的水循环也与众不同。110个洗手间中,55个冲厕用水来自于雨水。记者在T2航站楼地下机房共同沟层看到,这里有3个密闭的大水池里全是收集的雨水,一个水池蓄水2000吨。“通过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冲厕,每天节约自来水40吨。如果雨水蓄水池水量不够,自来水补水自动跟进。”机场航站区管理部副主任丁琛介绍说。雨水完成冲厕使命后,还有用处。T2航站楼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都将流向另外一个蓄水池,经过过滤消毒后,变成“中水”,用于整个机场的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

    停车楼顶屋面上有102组太阳能光板,它们如果集中“发威”,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满足停车楼厨房和公共浴室的所有用水需求。

    “5%的5%”,

    凸显“绿色三星”珍稀度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要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须先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在此基础上,还要经过一年的运行,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运行管理、施工管理等七大方面进行检测论证、严格评审。目前,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约占国内新建住宅和商业、公共建筑总量的5%。而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在有此类设计标识的建筑里也只占5%。可见其含金量之高。

    早在2014年,禄口机场就获得了国家住建部颁发的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证书。3年后,T2航站楼及停车楼通过国家评审,获得绿色三星运行标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勇坦言,要打造真正的三星级绿色机场,运行更为重要。对标三星运行要求,机场陆续启动改造节水设施,上马土壤湿度感应装置等工程。在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应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当然,这些都花费不菲。

    “要从长远看,算大账,算环保账!通过合理压缩用电量、优化能源结构、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持续健全节能减排的机制和措施,减少机场运营过程中碳排放,是全面实现‘绿色机场’的主要方向。”徐勇说。

    获得绿色认证后,

    只有10%实现绿色运营

    4月6日,由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智能科学组组长、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领衔的7人专家团队抵达南京,对禄口机场T2航站楼、停车楼绿色三星运行标识项目申报进行最后评审。南京工业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长吕伟娅教授打开雨水回收系统使用的消毒液容器,认真检查。

    在吕伟娅教授看来,绿色建筑最需要解决的,是“要实实在在用起来”。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共有700多个,但是真正能够实现绿色运营的建筑项目只有10%。以江苏绿色建筑为例,2015年获得设计标识475项,总建筑面积4781.65万平方米;而运行标识只有19项,总建筑面积295.79万平方米。记者注意到,此次获得全国2017年度第四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28个项目,获得运行标识的只有禄口机场一家。

    程大章教授坦言,绿色建筑只有通过有效运营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然而,国内绿色建筑运营水平普遍不高,这源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习惯。从前我们只追求建成了多少绿色建筑,而管理者则是被动地去运行管理绿色建筑。从经济角度看,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高于传统建筑,不少物业管理机构会把绿色建筑视为一种负担,以致不时停用一些绿色设施。一些大楼多花几百万元造了雨水收集的工程,但是物业在管理中,需要设施维护、定期加药,不仅管理的成本高,如果过滤后循环使用的水出了问题,还要担风险,常常将这些设施闲置,没有真正实现绿色运营。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建议,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在运行阶段,要构建大型绿色公共建筑节能运行考核体制,并将其纳入省级能耗动态监测平台。

    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道路,评价标识认证和获得不是终点,恰恰是起点。 本报记者 吕 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