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流动的文明因子涵养一座城:宿迁“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
  • 流动的文明因子涵养一座城:宿迁“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

    时间:2017-06-21 20:57:1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任松筠

    交汇点记者在宿迁采访的众多普通市民,都没有觉得遵守交通规则是“小节”、不必兴师动众去整治。宿迁市委市政府更是站在更高的历史和现实方位,把交通文明放在更宏阔的视野中来考量,通过文明交通建设来涵养整个城市的文明,推动市民的良好交通习惯从法律遵守迈向文明自觉。

    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宿迁街头)

    涵养文明,由个人修为变成大众礼仪

    在宿迁主政者看来,交通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的外在反映。“我们把文明交通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切入点、着力点,不仅推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而且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

    在宿迁,文明交通建设是党政一把手工程。所有涉及交通类项目必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专题调研、询问交通管理工作。市政府还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担任城市交通管理顾问,定期对重点疑难问题把脉问诊。

    探究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其根本原因是交通参与者的规矩意识淡薄、交通习惯弊陋。宿迁市委市政府确定了订立规矩、培养习惯、涵养文明“三步走”策略,层级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养。从严格执法树立规矩,到内化于心培养习惯,再推动文明交通行为由个人修为变成大众礼仪。

    交汇点记者在宿迁多个路口看到同样的令人感动的画面:当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时,行人都自觉加快脚步通过路口,即使有些年纪大的市民也都小跑着过马路,形成了“车等人,人快过”的和谐场景。“做人要将心比心,人家停在那等,我们当然要快些过去啦。”市民吴咏梅对记者说。

    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宿迁制定出台礼让斑马线、机动车互相礼让4+3规范手势动作,创作招贴画、动漫、小苹果歌曲、快板书等一系列宣传作品,策划寻找“最美笑脸、最赞手势”活动等一系列创意活动,多方引导广大市民为礼让司机点赞。

    “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互动意识,既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对现代社会涵养文明意义重大。”著名社会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认为。

    通过车辆保险费率浮动等适当方式,对礼让行人而被追尾的驾驶人给予补偿;驾驶人文明交通达到一定积分,由石油公司出面奖励油卡……宿迁从各个方面激励广大车主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形成不让文明驾驶人吃亏的鲜明导向。

    宿迁交警在烈日下执勤。

    以物化人,细节推动路通心畅

    文明要从宏观谋划,也要从细节入手。“交通文明建设必须系统性地设计和落实,从理论的高地回到细节的平原。”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说。他向交汇点记者道出了“以物化人”理念,即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来感化人、教育人、约束人。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宿迁市区不少路口的红绿灯等候区都架设了遮阳棚。宿迁市交警支队二大队民警钟岳解释,他们专门做过调研,太阳晒或下着雨的情况下,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概率较高。“遮阳棚形成‘人造绿荫’,让市民在等候通行时有遮阳避雨的地方,这样更容易遵守信号灯。”

    这样的细节,稍加留心在宿迁随处可见:过街斑马线前喷涂有“礼让行人”字样,提醒过往车辆主动礼让行人;市区所有公交站台都加装了坐凳,且坐凳均为塑木材料或者木制,而不用导热快的钢材或石材;各公交站台设立了排队护栏,将护栏出口与公交车前后门相对,不仅有效改变了候车市民一窝蜂往车上挤的“乱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安静有序排队。

    宿迁的城市绿化注意颜色分布,南部片区以黄色系为主,北部片区以红色系为主,城市中心区特别用些立体的绿化,如在建筑外墙上、栅栏上、阳台上种有各种花。“如果满目都是美丽的花草树木,你愿意为它而注目,而不是急匆匆地通过,人就会变得心平气和。”王天琦说,“城市管理就怕着急,一旦着急就会有冲撞;如果不着急了,这个社会反而会变得更加通畅。”

    宿迁的城市管理者还很注重和老百姓的互动。3年来,共收集群众文明交通意见和建议1.3万余条,已有4000余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并及时改进到位。

    文明因子,流淌到城市管理其他领域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宿迁毕竟不是大城市,人口数量和机动车保有量都相对较少,因而交通容易管理?

    “宿迁取得现在的成绩,不是因为那里人少或者车辆少。”公安部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认为,交通参与者按照法规通行,这是全世界的规则,并不因为城市大或小、车辆多或少而改变,“这些都不是理由”。

    叶敬忠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宿迁是一个三线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大多是“洗脚进城”的农民,日常交通也涉及大量农村来的行人和司机。“这样的城市都能做到,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

    王天琦则提供了一组数据:宿迁每平方公里的居民接近8900人,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7000人;宿迁的万人警察比是万分之6.2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万分之12;宿迁的万车警察比只相当于苏北平均水平的1/5,市区的路面交警只有65人,也就是说每位交警大约要管理5000辆车,而宿迁交警的现场执法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

    其实,宿迁市区的文明交通管理经验正在向农村地区复制和延伸。用三年时间投入200亿元,对农村道路实施新一轮提档升级。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健全管理网络、人员经费、设施建设保障机制。今年前5个月,全市农村地区道路隐患整改率达85%,农村道路事故的占比、死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3%、15.2%。

    文明交通习惯,尤如在城市中流动的文明因子,时时刻刻涵养着这座城市。文明,也逐渐向城市管理的其他领域延伸。2015年6月,《宿迁文明20条》向社会公布。“吃饭不吧唧嘴”“公共场合不抠鼻子”“咳嗽、打喷嚏时用手遮挡”……具有“乡土”特色的文明小倡议,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大转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杨晓光看来,宿迁抓了文明交通以后,全市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等都得到了提升。魏国强用“意外的收获”来形容文明交通给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带来的正效应。有数据为证:今年1至4月,宿迁新注册个体户数和新注册企业数同比分别增长26.4%、14.1%;1至5月,新审核项目数和总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0.9%、53.5%。

    交汇点记者 任松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