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全国党媒海西行活动走进大西北——海西样本,“大美青海”逐梦缩影
  • 全国党媒海西行活动走进大西北——海西样本,“大美青海”逐梦缩影

    时间:2019-10-08 07:24:1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冯圆芳

    “巍巍青藏高原,鼎鼎世界之巅,表以祁连峭拔,背以昆仑绵延……”一首磅礴壮美的《青海油田赋》曾勾画出青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颂赞了新中国建设者们勇闯“生命禁区”、勘探边疆资源的勇猛气魄。

    9月22日起,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办的“共饮长江水 同为追梦人”全国党媒海西行活动走进海西。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州域主体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处处涌动着产业致富、科技创新、能源革命、生态农业的蓬勃力量,“海西样本”成为“大美青海”的逐梦缩影。

    精准扶贫打通“幸福”之路

    9月24日,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一户村居前停下,53岁的“脱贫光荣户”代存忠早已在门口迎接远客。进门可见花棚式阳台里的花花草草,入厅,“八骏奔腾”巨幅刺绣、独生女代才让吉的荣誉证书和“德令哈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挂在显眼处。

    德令哈市贫困户收入监测表显示,2015年,代存忠家因妻子因病致贫,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但到了2017年第二季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为19050元。这个家庭是如何实现收入的跨越式增长的?“村里先是介绍我做护林员,每月有2800元收入。2017年,我揣着‘530贷款’5万元,承包了15亩耕地种植藜麦,由村里提供技术指导,当年就获得大丰收!现在,仅种植藜麦一项每年就能收入5万元,我成了村里脱贫光荣户。”代存忠一脸骄傲地说。

    这些成绩得益于精准扶贫:由市级帮扶领导、“双带”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等组成的帮扶责任人,对代存忠家开展点对点帮扶;针对其妻子的病情,村医和户主签订了“健康扶贫医疗签约服务协议书”,给出了“私人定制”般的治疗安排和康复建议。

    而在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以其日益勃兴的盐湖旅游,将“扶贫村”巴音村带上脱贫之路。2016年,当地扶贫工作队将巴音村37户村民从20公里外整体搬迁至如今靠近盐湖的位置,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宾馆。目前,仅这一项就能为每户带来十几万元的年收入。“从之前不愿搬迁、宁愿‘望天收’,到现在不等不靠,发展产业脱贫,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巴音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刘予洪说。

    科技创新掀起能源革命

    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是全国日照时间最长的盆地,海西率先发展光热发电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走进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的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湛蓝的晴空下,一排排整齐的抛物面反射镜闪着银色光芒。“这25万片共计62万平方米的反射镜、11万米长的真空集热管、跟踪驱动装置等组成的太阳岛集热器,可以把热量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中广核运行部经理杜小龙说。

    2016年,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批准的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杜小龙介绍,太阳能光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风能等间歇性发电能源不同,它产生的热能可以储存在熔融盐储罐中,阴雨天气也可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1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200亩。

    走进国内唯一的高原炼油厂和青藏汽柴油产品“大本营”——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一面“时间墙”尤为醒目,上面记录着1985年至2018年该厂不断丰富炼油化工品种、提升炼油厂经济效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该厂生产运行二车间副主任陈勇介绍,2018年,年产15万吨航煤加氢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结束了青藏高原无航煤生产的历史;为适应青藏地区气候而研制的低凝点柴油,则为保障当地冬季生产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保护展现天人和谐

    “升国旗,奏唱国歌,全体少先队员,敬礼!”9月26日上午,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民族学校,数百名学生或身穿藏族服饰、或着统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

    2004年,按照国家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的总体部署,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群众从沱沱河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随后成立长江源村,唐古拉乡完全小学也在此新建,并更名为长江源民族学校。走进藏族建筑风格的校园,一张习近平总书记身披洁白哈达和藏族小学生亲切拥抱的照片被摆放在教学楼最显眼的地方;校史馆里珍藏的《全体学生致敬爱的习爷爷的一封信》,则诉说着“羊有跪乳之恩,我有报国之心”的拳拳深情。

    作为孕育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中华水塔”,以及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三江源地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长江源村由生态移民而来,村民从建村那天起就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身使命。”三江源村原村委副书记更尕南杰说,“现在,村里有202位村民担任草原生态管护员,定期到400多公里之外的三江源地区进行巡查、清扫和管护,还建起水生态保护站,开展保护斑头雁、清洁青藏线等行动。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中华水塔’,保障全国人民能吃上干净的水,这是我们长江源村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青海的生态环境优势正转变为巨大的产业优势,生态农业欣欣向荣。作为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藜麦种植企业,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在从国外引进的400多个藜麦品种中,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具有高产量、高抗病性和高耐盐碱性的“青藜一号”,通过有机种植、深度加工,受到消费者欢迎。走进三江沃土藜麦种植基地,红黄绿三色的藜麦在蓝天下摇曳。工作人员介绍,全国游客和当地村民都喜欢在藜麦田里唱歌跳舞、拍短视频,这里已成为海西州一道“网红”风景,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记者 冯圆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