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赢在南京”青创大赛落下帷幕
  • “赢在南京”青创大赛落下帷幕

    时间:2019-10-17 07:37:4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中国江苏网讯 10月16日,为期8个多月的第七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暨“互联网+”科技创业大赛落下帷幕。从1305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 30个项目最终获得一、二、三等奖。

    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参加创业大赛可宣传推广创业项目,获得专家指点,吸引创投资金关注,项目获奖还可获政府的创业扶持资金,可谓一举多得。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地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都会吸引众多年轻创业者。南京此次大赛参赛项目达到1305个。无论是项目数量、外地参赛区报名人数还是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创业热情可嘉,但创业之路艰辛坎坷。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当天的颁奖仪式现场,一些创业初成的往届获奖选手的创业感悟值得借鉴。

    从擅长的项目入手

    南京中胜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胜是“赢在南京”创业大赛曾经的二等奖获得者。学习船体设计制造和自动化设计的张胜从大二开始就跟着老师进行无人船、无人艇的设计制造。因为手握专利,研究生毕业后便开始创业。两年来,公司经历颇多曲折,如今逐步走入正轨。对此,张胜庆幸自己选择了擅长的创业项目:“因为我有专利,而且有市场需求。”目前,张胜的公司主要与高校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他的同学、老师很多都在从事这一行业,大家彼此帮助,对于创业少走弯路很有帮助。

    上届冠军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生李生晖的创业项目是印花类服装柔性化生产。选择这个创业项目是因为李生晖有过在美国纽约的可印制行业相关的从业经历。“在美国,可印制行业很普遍,但中国这一行业引进不多,我觉得有市场前景。”

    “在创业热潮中,一些大学生往往还没想好怎么挣钱就匆匆下海,市场上什么热就做什么,很容易被淘汰。”李生晖认为,创业之路比就业难走得多,如果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建议还是先选择就业。

    学会精打细算

    李生晖创业起点高,很多风投也看好他的创业项目。公司注册不久,还没想好盈利模式,李生晖就获得了第一笔100万元的风投。“我把投资款用来给员工配备电脑、装修办公室、购买打印机。结果半年公司就入不敷出。”李生晖介绍,当时正赶上国内资本市场不景气,在业务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有的合伙人离开了。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把技术研发停下来,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关系接点辅助性业务渡过难关。李生晖告诫涉世未深、意气风发的年轻创业者,“创业初期一定要学会控制成本,大学生创业的试错几率非常大,只有精打细算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试错空间。”

    张胜和李生晖几乎遭遇了同样经历。“去年底公司盈利30多万元,当时我就有点膨胀,觉得未来会有很多业务,就把挣来的钱给员工发了奖金、添置原材料和设备,哪知接下来半年没有接到一笔业务。如果不是政府的创业补贴,我们公司早就破产了。”张胜说,虽然目前公司步入正轨,但自己仍时刻保持清醒,学会精打细算,能省则省。

    跟着国家政策走

    近年来,国家、省和各市都出台了各种鼓励和扶持创业政策。李生晖建议,大学生创业要学会借力,要跟着国家政策走。“社会资本是贪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国家创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创业者办实事,无论是社保补贴还是场地、税收补贴,都是为了让创业者轻装上阵。”李生晖表示,资金是创业者遭遇的最大瓶颈。一些大学生开始创业时可能会看不上政府提供的几万、几十万的扶持资金,“但关键时候,这几万元、几十万元是能帮你公司存续的。”

    南京市政府提供给中胜创新公司40万元的政策奖励资金,就成了张胜的公司“存续金”。见到身边众多曾经意气风发的同行纷纷倒下,张胜建议创业者不能埋头创业,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借力国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踏实。

    经历过创业磨砺的张胜、李生晖都表示,这几年国内创业政策、创业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但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时最好先选择就业,不要贸然“下海”。“毕竟创业之路崎岖,需要创业者有极强的韧劲、耐心和毅力。”

    记者 黄红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