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南京中山陵景区手机4G信号竟然被“挤断”——热门景区假日拥堵病怎么治
  • 南京中山陵景区手机4G信号竟然被“挤断”——热门景区假日拥堵病怎么治

    时间:2017-10-10 18:55:57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宛芝 付奇 徐冠英

    刚刚过去的8天长假,热门景区人山人海。杭州西湖、南京中山陵游客爆棚,4G信号都被“挤断”;南京“总统府”、四川稻城亚丁等景区,因为游客人数饱和,不得不采取暂停售票措施。热门景区拥堵的“假日病”,能不能治?该怎么治?

      在热门景区“失联”

    在南京,钟山风景区客流再现“井喷”,8天迎客135万人次。3日,天气晴好,景区游客量更是达到28.5万人次,恰好与单日接待历史最高纪录持平。当天上午约9点,中山陵停车场即停满车辆,10点刚过中山陵陵寝已经游客如织,下午1点左右进入中山陵陵寝的游客接近8万人次。下午3点,便出现了“找不到4G信号”的情况——游客手机点不开朋友圈,消息不能更新,也发不了定位。有人这样打趣:“以为朋友手机上‘失联’了?可能他只是去了趟中山陵。”

    南京市民周明明告诉记者, 6日下午,他陪同外地来的亲戚游玩,特意选了钟山风景区内稍稍边缘些的景点——中山植物园。在植物园内游览体验不错,但出园时他用手机叫专车,却发现当时只有2G信号,打开叫车软件十分缓慢。司机到达后,抱怨说打不通他的电话,其实他的电话根本就没有关机。

    无锡的拈花湾,也是游客如潮。3日18点,游客瞬时在园人数超过5000人,拈花湾景区启动应急预案。当天,这个新景区最大瞬时在园人数达到了1.1万人。

    南京博物院,长假日均客流量超过2万人,最高的一天达到3万多人。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坦言:“南博最大承载量是4万人,但文博场馆和普通景点不一样,还需要一定的距离感。3万人的游客量虽然没有超限,但的确已经不太舒适了。”

    景区多措并举应对客流爆棚

    面对预料之中的客流高峰,热门景区都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大灵山景区综合办主任应剑鸣说:“景区制订了应急预案,明确‘定点、定时、定人、定责、定报’等管理方法,国庆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游客安全事故,也做到了游客零投诉。”郑晶介绍,南京博物院增加安检通道分流人群,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引导游客参观,并适当延长入场时间。

    中山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高炜介绍,景区配备了400名保洁员、70名导游员、4个医疗救护点,投入160余辆观光车,为游客提供驳载、观光服务。南京市交管局、南京市玄武区公安分局,还每日投入60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3日上午,景区启动应急预案——安保部门增派人手,先后启动祭堂东侧排队区、“天下为公”陵门前排队区的两级管控措施,分批放人进入陵门区域。11点后,由于游客不断增多,又紧急调集警力,实行第三级调控,即引导游客有序进入陵寝参观。

    这8天,江苏旅游资讯网在上午9点半至下午3点半,每两小时公布一次景区游览舒适度指数。在苏州拙政园官网,记者看到,首页醒目位置公布着景区最大瞬间容量、景区日空间最大容量和景区游览舒适度指数。拙政园景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先生介绍,如果园内达到“较拥挤”的程度,园方会进行调控,如关闭部分售票窗口、暂停入园、提示游客先去其他景点。

    缓解节日拥堵还需多方发力

    不过,除了拥堵后采取应急预案,景区是否可以更超前地应对、引导?

    7日,去过60多个国家的旅游达人顾德宁,到北京故宫游玩。他对故宫的无纸化售票赞赏有加:“以前我来过故宫好几次,这次发现售票处没有长队,只需在一个小小的售票伞那里扫一下、输入身份信息、付钱,进门时直接刷身份证。有工作人员指导,基本不要排队,方便快捷。”故宫为了应对客流高峰,采取了网上预约的方式,每天限8万人参观游览。记者发现,不少网友点赞故宫提前“限流”的做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室副教授魏翔认为,热门景点具有不可替代性,集中出游导致服务质量、旅游体验下降,拥堵的确已经成为“假日病”,希望政策制定部门正视这个问题,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目前,景区采取的是技术性应对,但不同景区的积极性、应对能力有所差别,有的景区因为淡季吃不饱,到了旺季不愿意落实承载力预警等情况确实存在。热门景区应该积极应用高效的智慧旅游系统,实时监测、科学测算,进行一定的削峰填谷。

    一些旅游界人士提到,游客也要提高旅游素养。江苏省中国旅行社国内中心的资深导游万红娟,利用国庆长假陪父母去北京旅游。为了游玩八达岭长城,他们“错峰”出门,5点半就到了八达岭,避开了人流高峰。她的心得是,出门前务必做些攻略,对旅游目的地有所了解,包括确定是适合自由行还是跟团游、想去的景点是否限制人数、能否提前网络购票等等。

    魏翔还提出,单位应该积极为员工创造机动灵活的“小黄金周”。他的团队研究发现,对企业来说,分散休假比集中休假,在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上都实现了更高值。

    本报记者 徐宛芝 付奇 徐冠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