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節儉自己 慷慨教育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節儉自己 慷慨教育

    时间:2018-08-07 18:14:21  来源:中國新聞社  作者:

    香港新聞網8月6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節儉自己 慷慨教育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田老最後在醫院的時候,田家炳基金會給他特製一張展板,上面印著基金會的使命、歷年捐資項目等。他收到後,用手指點著點著、撫摸每家學校的名字,靜心聽著長子介紹學校近況,看起來好開心……”

    上月10日,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走完了他近百年的一生,與其相識30餘年的田家炳基金會副主席戴希立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了上述細節。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田家炳仍惦念著捐建的學校。

    自1978年國家改革開放後,田家炳把捐助的目光投向內地,首先在家鄉廣東大埔縣捐建橋樑、興辦中小學和醫院等。他曾回憶說:“那時,內地還比較落後,經濟不發達,特別是教育基礎設施還很落後,錢要花在需要的地方。”

    1982年,當時62歲的田家炳決定捐資創辦田家炳基金會,讓捐資系統化;1984年,他在家鄉興建的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啟用後,便開始以興教助學為捐資重點。

    戴希立透露,當時田家炳曾說:“國家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我可以放心地捐資興學。”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這正是田家炳一生的信念。戴希立指出,田家炳認為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素質,而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素質。因此,他的捐資策略亦由最初的“雪中送炭”——在窮困地方建設基礎教育,逐漸轉到師範教育——重視師資培訓,強調德育教育。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大樓租金收入受影響,基金會的運作也被波及。面對接踵而來的助學資金申請,時年82歲高齡的他於2001年毅然賣掉住了37年的“花園式豪宅”,改租房子居住,所獲的5600萬元(港幣,下同)全數捐出至基金會。

    戴希立笑言,曾勸田家炳不要賣樓,但老人寫信予他和各地大學友好解釋,賣樓是希望加快捐資速度,還幽默地稱“不是破產,不用擔心”。

    “田老賣樓的錢一次花光,捐助了20間學校,但他好開心!”戴希立回憶道。

    田家炳長子、基金會主席田慶先對中新社記者說,他們一家人當年十分支持父親賣樓的決定。2005年,父親再將一座工業大廈出售,為數十所大學、中學提前付清捐款,“父親的心思很簡單,就是希望將手上的錢發揮最大的價值。”

    為堅持助學,田家炳甚至願意負起債務。2003年,田家炳基金會一度出現超支,但他還是向銀行貸款600萬元,資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田慶先表示,父親經常跟他講:“教育永遠都是最值得和最好的投資。”

    2010年,田家炳完成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部署,包括健全基金會的架構,邀請了香港9所大學校長及多位社會人士參與基金會管治。同時,他將名下僅餘的4座工貿大廈捐贈基金會,往後的租金收入撥捐慈善。

    30多年來,田家炳為教育慈善身體力行,傾囊相助,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財產,“賣屋助學”、“貸款捐校”等事跡傳為佳話。

    據田家炳基金會統計,該會在全國範圍內已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4所中學、41所小學、約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戴希立笑說,雖然“田校”(田家炳學校)已遍佈全國34個省市區,但是“田老晚年對我們董事會還有些埋怨,嫌我們做得太過保守,花錢不够多不够快。”

    在一心慈善的田家炳看來,“國家越來越不缺錢,應該在國家或地方仍有需要時,捐資力度大、做得快,這樣才能產生效果。”

    作為基金會現任主席,田慶先說,基金會未來會繼承父親重視德育、造福國家的夙願,致力促進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並融合世界文明,以提昇中國教育素質,貢獻國家。

    “父親雖然離開了,但他留下了一個最珍貴的無形資產——田家炳基金會,讓教育慈善工作一代代傳承下去,播下更多希望的種子。”田慶先說。(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