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 "馬照跑",升斗市民"馬經"照讀做"功課"
  • "馬照跑",升斗市民"馬經"照讀做"功課"

    时间:2017-06-16 20:52:57  来源:中國新聞社  作者:

      香港新聞網6月16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馬照跑”,升斗市民“馬經”照讀做“功課”

      “4號上呀”、“頂住——頂住——”祗要有賽馬,每個星期天的下午,香港市民張老先生都會依時來到新界沙田馬場觀看賽馬,樂此不疲地為自己投注的馬兒打氣,“如果從未看過賽馬或者無買過馬彩,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香港人。”張老先生說。

      香港的賽馬運動長達170多年歷史,看賽馬、買馬彩深入民心。張老先生還清晰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先生用‘馬照跑’這個說法,來解釋回歸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不變,我當時在報紙上看到後感到非常安心。”因為看賽馬和買馬彩早已是不少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20年來,香港賽馬會(馬會)保留每星期舉行兩次賽事的傳統。每逢賽馬日,沙田或香港島跑馬地馬場、全港百多個場外投注處均會站滿馬迷,人聲鼎沸。張老先生笑說,“每年7月中至8月,賽馬會放假歇暑,我的生活跟著也少了許多樂趣,心裡空蕩蕩的。”

      張老先生所說的樂趣,就是為贏彩金而天天“做功課”,白天從報攤買來幾份分析、評論、預測賽馬的報紙(俗稱“馬經”),晚上邊看賽馬節目,邊“抄筆記”研究。在張老先生看來,“智能手機是不及傳統‘馬經’方便的,一翻開就能找到想要的資料。“多年的習慣了,想改也改不了。”他說。

      在香港,很多報紙都闢有“馬經”版,每天提供賽馬消息,成了本地媒體的特色。“馬經”和電視電台賽馬節目也衍生了評馬人這一特別的職業,專為馬迷提供賽馬資訊與貼士。

      任職評馬人近40年的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主席吳伽樂指出,“升鬥市民總是對賽馬以小博大,‘刀仔鋸大樹’,以圓自己的發財夢存有念想。”

      回歸20年來香港“馬照跑”,賽馬投注總額上演了V型反轉,從1997年的923.53億元(港幣,下同),下跌至2006年的600.5億元。但從2007年到現在,香港賽馬再度踏進“黃金期”,投注總額更突破千億大關達1061.4億元。賽馬投注額的多寡,實際上與經濟的起落衰榮息息相關,多少可反映出一些經濟的基本面。

      吳伽樂指出,香港賽馬的特色在於營運模式有別於世界其它很多地方,馬會是一家非牟利機構,盈餘則被用來貢獻社會,故香港人對馬會較有信心。

      回歸後,香港華人騎師和練馬師的素質也與日俱進,改變了過去多為外籍練馬師較強勢的格局。其中華人練馬師姚本輝20年間憑藉訓練多匹香港良駒,在新加坡、日本和迪拜的國際一級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也證明了香港人的練馬能力其實不比外國人差。

      時至今天,擁有逾130年歷史的馬會已發展為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的社區貢獻及慈善事業也日臻完善,香港許多醫院、養老院、青少年中心、學校、公園等公共設施均系用馬會捐款修建並維持運作,大大小小的文娛節目也有不少由馬會贊助舉行,每年獲得馬會資助扶持的學子、殘弱老人同樣為數眾多。

      目前,馬會是全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資助機構,並躋身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之列。馬會同時也是全港納稅最多的機構。2015至16年度馬會向香港特區政府庫房繳納的稅款及博彩稅達破紀錄的209.1億港元,佔稅務局的整體稅收約7%。賽馬業已成為香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社會“平衡器”和“調節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看賽馬”也已成為“香港旅遊攻略”中的“強烈推薦”,沙田和跑馬地馬場都是香港主要的景點,每年招待超過20萬海外遊客人次。馬會近年通過活化計劃,將兩個馬場的設施提昇,美食與遊樂一應俱全。在每個星期三晚的跑馬地賽事,即便對看賽馬沒有太多興趣的人,也可與三五知己參加主題派對,舉杯暢飲,隨著音樂起舞,氣氛與中環蘭桂坊不遑多讓。

      回歸20年來,香港的賽馬沒有停,馬場氣氛也沒有變。作為代表香港人生活方式的標誌之一,賽馬的這種不變,也可視為“一國兩制”由構想到成功落實的一種體現。(記者 李焯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