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 给冰冷的算法注入温暖
  • 给冰冷的算法注入温暖

    时间:2021-01-25 15:32:00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武晓莉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武晓莉) 当用户被算法引导每天困在网络中,当外卖骑手因无法跑赢送餐倒计时而崩溃痛哭、当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工具而感到不便……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时代,在现代科技手段带给人们极大便利和效率的同时,其背后的智能机器系统也正在用倒计时、KPI、用户评价等系统算法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乃至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所言,科技向善正在从一种技术道德和商业道德愿景成为数字社会的整体性反思基点,成为人类社会寻求自我存在价值或与机器共存守则的底线,并且在引发政策规划及监管的关注。

    在日前举办的腾讯科技向善暨数字未来大会上,通过快手的流量普惠、B站的弹幕礼仪、谷歌的模型卡和AI干预自闭症四个技术应用案例的分享、“朋友介绍对象和算法推荐对象哪个更靠谱”辩论赛、“未知的未知”数字艺术展,以及圆桌会议等多种的形式,一批来自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幻领域的专家,希望通过跨专业的对话碰撞出解决问题的更多思路,在科技向善的前提下,寻找科技与社会共生的新方式。

    数字共生是现实的需求

    2020年,要说大家是生活在数字世界,大概没有太多异议。稍微想一下,从衣食住行到娱购游,再到抗疫防疫的方方面面,似乎没有一样能离开网络、科技、人工智能、数字化。

    “整个社会的运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在持续地演化……我们也再次见证了科技对社会的巨大的推动力。”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说,“我们正在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度读取肺部CT影像,可以迅速准确地进行新冠肺炎的筛查。今年全球自动驾驶迈入商用探索新阶段,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开始在国内一些城市载客试运营。特斯拉FSD、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辅助驾驶系统在2020年获得了长足的体验提升,让我们感觉距离未来交通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深度合成技术的应用,让洛天衣这样的虚拟偶像走进了现实,也让《上甘岭》再度焕发青春。我们看到,机器学习使ECoG电极记录的大脑活动与光标移动相匹配的技术有了进展,让残障人士有了更强、更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加速了产业和社会治理数字化的进程。以疫情以来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为基础,《数实共生——未来经济2021白皮书》提出了“数实共生”的理念。

    在用户、企业、产业和国家四个层面,数字技术和工具对传统模式提供了全方位的辅助与赋能,实现了在全社会不同层级上的提升效率、改善决策与体验优化,实现了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新基建、新平台、新应用、新组织、新供给、新消费、文化科技、未来城市、数字信任和数字生态共同体等的发展,都基于数实共生。

    从产业意义上看,从在线会议到远程办公,再到在线教育,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迅速结合。线上与线下、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并不是替代或非此即彼的,也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多方共融的关系。“共生”是人们对构建更和谐的线上与线下、技术与现实良性互动的美好未来的期待。

    需要定义系统与人的关系

    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入了数字时代,与此同时,算法也在不知不觉中侵入我们的生活,引发了不少质疑和困惑。从健康码到人脸识别,从直播电商到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各种数字化新事物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系统是指根据算法而建立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体系。我们现在基本每天都依靠系统工作和生活,同时,我们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算法系统所影响甚至控制。”著名社会人类学学者项飙说,“但是算法和系统也需要个人的行动数据投喂,它依靠我们每个人的活动参与而存在。”数字化社会中,人正在从社会人变成系统人。如何定义数字时代的系统、系统与劳动的关系、系统与消费者的关系,是科技向善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系统通过一个计算的方式建立之后,个体算计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项飚认为,人们在面对一个算法系统时,唯一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跟着算法系统。比如开出租就要接别人不愿意接的单子,把积分提高以后,收入才可能提高。

    “数字时代的系统目标是通过数据和算法不断自我学习直至取代人的劳动。”在唐鹏看来,智能系统让机器越来越像人,且逐渐具备了挑拨、教唆、迎合与满足人类社会运行规则的特征。因此,在数字时代的系统中,算法更多的是通过与消费者共谋来获得更大利益。

    项飚认为,数字时代的系统呈现出空间的弥散性,这让劳动者和劳动都带有极强的不断在不同平台之间流动的特性。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包括怎样精确化劳动的精准性、劳动是否形成效果以及如何将劳动者的主观意识也作为一个数据进行反馈。“总之应该把系统内部的设计变得多元一点,关注劳动者本身的感受,重视他们的反馈。”项飚说。

    探索科技向善之道

    推动科技向善的案例研究,是希望通过持续的案例编辑、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索科技向善之道,探索如何用技术、产品和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科技进步本身带来的社会问题。

    今年选择的案例包括快手的流量普惠、B站的弹幕礼仪、Google的AI模型卡、Cognoa 用AI协助医生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快手的流量普惠策略是通过规则的设定,让更多的分享者获得被看见的机会。即通过对头部视频设置上限以及加强地理位置在算法中的作用等方式,让更多普通用户的视频有机会曝光,打破聚光灯效应。谷歌尝试通过模型卡的方式来向公众打开算法的黑箱,让更多的人理解AI。B站通过特定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氛围。儿童自闭症领域有许多的行动者,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提升识别的效率和诊断范围,从而抓住自闭症诊疗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的普惠趋势会继续,不契合这个趋势的企业容易被淘汰。”快手副总裁何华峰说,“普惠代表价值观的选择,也是一种能力,要求你在短期利益和恒久利益间进行平衡。如果快手不坚持流量普惠,在商业化上也许可能会走得更快。但长远来看,流量普惠这种坚持是有回报的,会让快手的生态更丰厚,用户黏性更好。”

    司晓指出,科技产品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融合正在进一步加深,如何利用技术的新兴力量去解决已有的问题,正是科技向善的要义所在,也是需要持续思考、探索和行动的方向。

    唐鹏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迫切的对“善”的希求,是因为正在经受对“恶”的恐惧。我们感知到了“向善”的可贵,是因为“作恶”开始变得跋扈。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与蔓延,的确重新激发了我们对科技向善的思考,“善”与“恶”往往就在技术执行者的一念之间。

    “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我们将继续见证机器人、人工智能从运动技能到大脑智能的不断进化,见证虚拟和现实、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数实共生、数实孪生的到来。”司晓说,“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无疑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变化和冲击。面对这些未知,善用技术,避免滥用,杜绝恶用,科技向善是唯一的选择。期待在新的一年里继续通过研究、实践来推动‘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愿景持续落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并肩前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