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 美容仪亟待用标准“美容”
  • 美容仪亟待用标准“美容”

    时间:2021-01-06 08:50:00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武晓莉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武晓莉)美容仪产品近年来广受欢迎,不仅经常成为直播带货的爆品,也进入了爱美人士的必买清单。作为直接用于脸部皮肤的一种特殊的家用电子产品,美容仪材料安全性是否可靠?重金属释放是否超标?是否有材料安全行业标准?使用后对皮肤改善是否有效?

    针对美容仪生产、检验、安全、健康、功效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日前,家电业相关协会、检测机构、企业的代表和权威医师、律师等齐聚北京,为推动行业标准献计献策。

    美容仪材料安全性标准滞后

    “七年前,以清洁类美容仪为代表的国外品牌进入为标志,我国正式开启了美容仪市场。”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朱军说,“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不断增长,以及‘颜值经济’的加持,我国美容仪市场前景可观。”

    市场监测机构GFK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份,美容仪销售同比增长20%以上,成为美健(个护)电器品类中表现突出的产品。同时,疫情背景下,众多新型居家生活方式和宅经济等兴起,也让美容仪品类呈逆势爆发状态。天猫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双11”期间,进口美容仪销量增长930%。

    美容仪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境内美容仪相关企业已经超过8万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等地。而年轻人对抗衰老项目的需求增加,更加催生了美容仪市场的增长潜力,2020年美容仪市场规模超过了60亿元。

    据朱军介绍,作为新兴发展品类,美容仪相关标准构建一直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目前,从行业标准层面看,无论我国还是国际上,都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美容仪产品的材料安全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标准,美容仪都是按照家电类目进行管理的。

    质检机构先推行业团体标准

    没有专门针对美容仪产品材料安全的相关国家标准,导致消费者对美容仪材料安全情况心里没底,行业监测也缺乏依据。

    “以近期饱受争议的美容仪重金属超标话题为例,之所以会引发争议,主要是由于没有标准。”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日电事业部小家电工程部副部长黄凯杰说。全球对重金属释放标准最严格的欧盟也只是对耳环、项链、手表等穿刺皮肤,以及长期接触皮肤的金属物品有明确的安全标准,但一直未对美容仪品类进行明确规范。

    黄恺杰认为,美容仪行业一定会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医学化,而其中建立各类美容仪的安全生产和检验标准尤为重要。

    相关标准应该涵盖美容仪的卫生安全评价、产品性能评价、人体皮肤安全性评价及人体功效性评价,其中人体功效性评价为产品整体质量的核心参考依据。

    功效性标准缺失易致虚假宣传

    虽然爱美人士对美容仪趋之若鹜,但是否真的有效,冷暖自知。“美容仪真的有效吗?这个要从皮肤科医生的医学专业角度来判断。”国家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检验机构负责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赖维教授指出,“美容仪不同的功能,其效果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来衡量。”

    赖维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美容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看产品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二看该技术在理论上是否能够对人体皮肤产生有效作用;三看这种作用是否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来支撑;四看是否经过有公信力的机构做过严谨、科学的临床试验。

    “有些网红和检测机构所采用的功效评价方法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在赖维看来,最高等级的功效检测证据来自人体检测临床试验。比如抗皱、紧致皮肤的效果,要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无创检测的专业仪器,根据科学的试验设计来进行检测、分组和对照,然后才能明确是否有效,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感觉进行判断。“品牌在进行营销时,不能仅凭美妆博主去‘种草’,甚至夸大宣传、弄虚作假。”赖维认为,美容仪企业有义务联合皮肤科专家或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士对消费者进行科普宣传,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美容仪的安全性及适用方式。“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应尽量避免消费者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及网络信息过分解读,甚至轻信谣言。”他说。

    参照小家电标准是权宜之计

    “美容仪行业健康发展需行业共同维护。”北京市纵横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星利认为,目前我国针对美容仪参数的监管标准仍处于空白状态,而参照小家电标准仅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我们期待随着市场的发展,国家、行业标准越来越健全。只有标准健全了,市场才能发展成熟。”

    由于美容仪不属于医疗器械,效果不要求临床验证,因此,市面上的美容仪质量良莠不齐。同时,部分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易导致消费者实际体验与宣传效果有差距。“关键还是看口碑、效果以及受众的认可度。”付星利说。

    当下,市场上美容仪品牌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消费者不慎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怎么办?付星利建议消费者通过直接向商家交涉、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向消费者组织反映等途径解决,或者通过民事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