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外汇牌价 > 还原真相:“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 还原真相:“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时间:2017-01-17 17:47:27  来源:  作者:

    近期,国际清算银行(BIS)发表一份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就2016年10月7日英镑闪崩做出详细分析,英镑/美元当日在亚盘初中跌幅达9%,之后大幅回升,收复大部分跌幅。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该报告指出,英镑的闪崩是诸多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而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另外,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整个事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运行初期,由于大量卖盘出现,英镑/美元从1.26快速下跌至1.24水平,此时,市场依然是在有序运行,市场有大量的参与者。

    第二阶段,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英镑/美元进一步下跌,随后快速反弹,汇价波动范围扩大,市场开始出现混乱。在这一阶段,市场参与者变少,成交量缩减,流动性锐减,单个市场主体对市场定价的影响变得很大,这促使汇价急剧大幅波动。

    第三阶段,几个小时后,市场流动性逐渐恢复。

    因而,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市场机制失调,出现了混乱局面。

    特别地,由于市场对英镑抱有强烈的贬值预期,因而市场上本身就有大量的英镑空头期权头寸,这些期权头寸加剧了英镑的卖压。另外,在关键水平位上,止损单被触发,这使得英镑卖盘压力进一步加重。

    当英镑开始贬值不久后,媒体开始报道这一新闻,新闻的报道会引起市场对加剧贬值的担忧,从而进一步促使汇价下跌。

    这一系列因素破坏了期货交易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使得外汇现货交易平台上的流动性快速枯竭,并且还促使外汇市场上的流动性提供者进一步抽离市场流动性。

    另外,汇价剧烈波动发生在亚洲时段,并非外汇交易的核心时段(欧洲时段和美洲时段),在亚洲时段上,交易员在英镑交易上缺乏经验,风险意识不强,同时在当时的情形下,也缺乏充足的专业水平应对这一问题,这进一步推动汇价下跌。

    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胖手指“错误(指敲击键盘鼠标时输入错误,属于手误)、极少数的潜在市场“捣乱者”也在可能因素范围之内,但是目前缺乏数据证实。

    英镑闪崩并不是一个很新奇的事件,但是在整个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数据确实值得研究,英镑/美元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剧烈波动,快速下跌后又迅速回升。

    本次事件和之前发生的类似事件也有共同之处,但本次事件的独特之处在于本次英镑的闪崩并没有影响到其他货币,并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并且在本次事件中,大型金融机构并未出现实际亏损。这可能也表明市场参与者已经从之前的类似事件中吸取教训。汇价闪崩事件持续时间一般非常短,并不会直接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威胁。本次英镑的闪崩也是一样,并未直接冲击市场,然而,类似的事件可能会潜在地削弱人们对金融稳定的信心,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所以,对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深入了解现代市场的结构,及其潜在的缺陷,是十分必要的。

    英镑闪崩前期市场发生了什么:

    在10月7日英镑闪崩发生的前一日,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在10月7日的上一周,英镑对各主要货币已经呈下跌趋势,英镑的汇率指数已经从77.5下降到75.9(如图3),在10月6日伦敦收盘时,英镑/美元从1.285跌至1.26。在这段时间内,英镑的走势和其他货币基本没有相关性,说明没有明显的驱动因素。尽管英镑对其他主要货币走势略有不同,但各货币对走势基本稳定。另外,英镑隐含波动率指标也只是从英国脱欧公投后的低点处略微抬升。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英镑/美元在早盘的时候交易非常活跃(英国时间早上7:00-9:00),到下午时(英国时间下午1:00-5:00),伦敦市场和纽约市场都已经开盘,市场交投更加活跃。尽管市场买盘和卖盘之间偶尔会出现大幅失衡,但是在白天时,市场流动性一般都是最高的。可是,在10月7日当天,英镑的流动性和交易量均出现下滑,特别是在亚洲时段盘初。图4 中显示了英镑交易活动及其流动性的相关数据,图中的数据采集时段为10月3日至10月6日,显示的数据是这四天的平均数据。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英镑闪崩的三个阶段:

    10月7日的英镑闪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初急剧下跌,但是英镑贬值比较有序,持续了几秒钟;第二阶段,在十分钟之内,英镑急剧下挫又急剧反弹,市场机制失灵,汇价波动变得无序,大幅剧烈震荡;第三阶段,随着市场流动性回归,汇价波动逐渐变得有序。

    图6是Thomson Reuters Matching提供的订单数据,显示的是在10月7日当日在20多分钟里的订单情况。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第一阶段:在10月7日,英国夏令时(BST)凌晨00:00:00(相当于GMT+1)刚过不久,英镑交易量开始大幅上升,英镑对其他主要货币出现贬值(如图5)。在大约8秒钟的时间内(BST,00:07:03-00:07:11),英镑从1.2600跌至1.2494。在这段时间内,英镑/美元的成交量大约达2.52亿英镑(如图7),欧元/英镑交易量大约达5200万欧元,其中大量的订单都是“激进地”卖空英镑,从而造成了市场买盘和卖盘的严重失衡。尽管汇价快速下跌,但是英镑/美元的点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直到BST 00:07:14,在这段时间内,英镑的下跌对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在BST 00:07:13时,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奥朗德渴望一个强硬的脱欧谈判》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迅速转载传播。但请注意,这篇文章虽然是一个英镑的负面影响因素,但是这并非新消息。在关于奥朗德总统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已经有许多对硬脱欧的猜测,因而,这篇文章并非诱发英镑闪崩的导火索。

    第二阶段:在BST 00:07:15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触发了熔断机制,该交易所暂停交易10秒钟,以应对前两秒的英镑大幅下挫。此时,现货市场上的点差明显扩大。在BST 00:07:15英镑/美元达到1.24之后,汇价开始加速下跌,市场机制失调,市场陷入混乱之中。从此时开始,特别是汇价跌至之前的1.22水平位时,点差开始明显扩大,从图5中也可看出。19秒后,在BST 00:07:34,英镑/美元跌至1.20,各个电子交易平台的订单开始大量进入,就在这19秒内,各种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发生,欧元/英镑也受到影响,市场卖出欧元买入英镑,欧元/英镑出现下跌。尽管买盘很快就返回市场,但是英镑/美元订单量依然在极低的水平维持了几分钟。交易者的订单规模都很小,点差过大,使得执行成交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图8。在这段时间,由于缺乏流动性,可能极少数的市场参与者对汇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英国监管当局的数据显示,确实有一些特定市场的参与者在当时交易活动明显上升,这意味着这些极少数的交易者很可能是推动英镑跌至1.20水平以下的因素之一。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英镑处于低位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BST 00:08:00―00:09:00时段内,英镑/美元仍然在1.20和1.22之间宽幅震荡,市场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才会恢复正常。路透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指标Sweep-to-fill显示,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触发熔断机制停牌后,一直到BST 00:20:00,该指标波动一直都较大。最后,由于汇价波动加剧,在BST 00:11:57时,再次触发熔断机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再度暂停交易10秒。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第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开始恢复正常。在BST 00:20:00 时,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已经消化了英镑/美元的波动,英镑/美元跌幅大约稳定在2.2%左右。路透平台上的点差虽然依然比平常要大,但是已经不在极端水平了,接下来的市场开始变得有序,重新回归正常。

    在10月7日当日,英镑/美元的成交量要比平时要高,市场流动性较平时也略微偏低。当时英镑的闪崩并未引发溢出效应,其他资产并未收到很大影响。英镑/美元当日伦敦时段收跌1.7%。之后的几周内,市场并未出现造成英镑闪崩的“证据”。

    英镑隐含期权波动率连续几天维持在高位,但是很难认定这就是英镑闪崩的“先兆”。点差快速回到正常水平,没有证据表明市场持续受到该事件的影响,市场回归正常。同时,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英镑的闪崩也未对期货市场流动性产生任何持续性的影响(如图10)。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英镑闪崩的诱发因素

    英镑的闪崩并非是由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因素造成的。首先值得指出的是,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一天中英镑的流动性最差的时段,而且当天包含中国在内的一些市场休假。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场订单量极少,价格波动对交易量和流动性十分敏感。

    此外,英国《金融时报》的那篇《奥朗德渴望一个强硬的脱欧谈判》的文章,因为在时间上并不吻合,所以不可能成为刺激英镑/美元最初下跌的导火索。

    另外,市场还有猜测,有可能是“胖手指”行为,或者有人故意在流动性差的时刻打压英镑/美元汇价,或者是亚洲市场上的零售交易者的订单触发的。但这些仅仅停留在假设层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

    对于英镑闪崩和市场机制失灵,目前能有证据支持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两个:交易商利用期权操作套期保值和客户止损单被触发。这两类操作都会在汇价大幅波动时,进一步加剧市场流动性需求,抽离市场流动性,从而引发汇价更大幅度的波动。

    经纪商通常为了套期保值会持有一定的期权头寸,当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可能会引发期权头寸的大量买入或卖出。经纪商的这些期权对冲交易有时是自动化运行的,不是人操作的,因而不会考虑到流动性的因素,所以会加剧市场波动。

    另外,止损单被触发后,订单会自动平仓。当价格到达某一水平后,可能会触发大量的止损单,从而加剧汇价的波动,止损也是自动触发的,没有人为因素在里面,也不会考虑市场流动性影响。

    下图是英国监管机构从12家最活跃交易商采集到的数据,图中显示的是交易商对冲期权头寸和客户止损单(如图11)。这也是诱发2016年10月7日英镑崩盘的主要原因。

    还原真相丨“10.7英镑闪崩事件”的背后黑手

    2016年10月7日,英镑/美元价格初始的大幅下挫、以及卖出订单的大幅增加与汇价跌破1.2600高度相关,这可能意味着汇价跌破1.26之后,大量的止损单触发,汇价进一步下挫。当跌破1.24时,净卖空头寸达到最大,市场机制失灵,进入混乱。另外,上图中交易商对冲期权头寸的需求急剧上升,可能表明交易商之前可能建立了大规模的看涨或看跌期权头寸。这两大因素共同造成了汇价的剧烈波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