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广东音乐之乡——台山
  • 广东音乐之乡——台山

    时间:2017-05-16 12:51:46  来源:  作者:李剑昌

    2006年5月,“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江门五邑唯一的入选项目。事实上,台山申报时是以“广东音乐”为名称,待至国务院公示时,因这个项目由广州市与台山市共同拥有,在广州市前面是“广东音乐”,在台山市前面则多加“台山”两个字,以示区别。广东音乐遍布两广粤语地区,以及港澳和海外,那么,台山这个县级市凭什么能与省城并肩同坐呢?我们带着这问号,到台山几经探访,找出一个答案,体现在“四有”——

    一有深远历史

    台山地处南海之滨珠三角东南端。台山人绝大部分是南迁的中原氏族后裔,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善于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再形成独特的文化样式广以流传。据考证,台山于明末清初,己普遍形成以“八音班”为样式的民间音乐队伍,以演奏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为主,以服务乡间红白喜事为生存依托。时至今天,“八音班”这种传统的活动样式,依然在城乡广泛存在,只是在用唢呐模拟人声演唱基础上加人声演唱。 台山是闻名遐迩的“华侨之乡”。台山华侨身居异国,心牵家乡,形成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既热心家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又关注后代成长。他们担心乡中子弟游手好闲而学坏,早在清末民初,便纷纷捐资在村中办起排球队、音乐社、曲艺社、粤剧社,吸引青少年开展正当的文体活动,从历史上为创建有华侨特色的文化之乡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一大批体育、音乐、曲艺、戏剧人才。他们还从国外带回梵铃(小提琴)、色士风(萨克管)、吐林必(小号)、电结他等西洋乐器,溶入家乡音乐曲艺社团演奏广东音乐,形成中西结合的侨乡特色。近百年来,台山的广东音乐社团林立,创作、研究和演奏活动十分活跃,20世纪30年代便成立了台山音乐公会。早在1998年,台城镇率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

    二有代表人物

    台山地灵人杰,邹鲁之风盛行,琴棋诗画,三教九流,均有拔尖人物。“玩广东音乐”也不例外,比如∶ 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丘鹤俦,1880年出生于台山端芬镇那吕村。他从小酷爱音乐,九岁开始便整天在村中“八音班”偷师,还跟当地的“南巫”、“师姑”学唱斋祭曲调。他以超人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良好的艺术天赋,令师傅另眼相肴,13岁便担当“八音班”领奏的唢呐手,为日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他15岁先到南洋,后到香港定居。他坚持练艺,擅长演奏扬琴,弹、唱、吹、打也无所不通。先当职员、开小店,工余收徒传艺,后创办一所音乐私塾,以讲授广东民间音乐为主业。他广为收集当年流行的古曲、小调、佛乐和粤曲(粤剧过场曲),进行认真整理和记谱,于1917年编著出版《弦歌必读》及增刊,收录了一批早期乐曲,以工尺谱记谱,成为最早面世的广东音乐曲谱集。随后又编著出版两集《琴学新编》,除继续收集乐曲,着重推介扬琴的音位和44种演奏竹法;编著出版《琴学精华》两册、《国乐新声》及增刊等音乐书刊,以乐谱记谱完善和文字介绍准确而远销国内外,成为广东音乐工作者与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他还创作了《娱乐升平》等一批广东音乐作品。他的扬琴演奏属“左竹法”流派。他对扬琴竹法作了系统的整理与探索,为扬琴在广东音乐的演奏技巧——“左竹法”、“右竹法”和“混合竹法”的形成与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为后人研究广东扬琴流派的渊源和特点提供了依据。1934年,他挟技赴美国纽约等地巡回演奏,并与海外音乐界交流演出,用扬琴、唢呐、三弦等民族乐器,将广东音乐艺术推向世界。他为广东音乐事业耕耘终生。时至今天,资深音乐评论家冯光钰教授的结论是:“严老烈、丘鹤俦、何博众被公认为广乐音乐的启蒙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