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 打造古都金名片:南锣鼓巷新风貌 雨儿胡同新生活
  • 打造古都金名片:南锣鼓巷新风貌 雨儿胡同新生活

    时间:2017-09-29 15:36: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图为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大门。

    图为现在雨儿胡同道路一侧。

      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28日电 (记者 刘文曦)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提出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批复指出,加强对世界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近期,记者走访北京多地,从老城到新区,从核心区到副中心,看了看提升后的南锣鼓巷街区,和雨儿胡同的老居民聊了聊天。

    修缮老胡同的起因

      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庭院规整古朴,地面干净整洁。在院里向阳的地方晾晒着衣物,藤架上种着丝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阳光透过藤架的缝隙洒在院里,温暖又惬意。

      据当时住在雨儿胡同30号的居民李淑兰回忆,以前,这里没有庭院,全是自建房,房与房之间只留狭小的过道通行。

      同住30号院的居民庄宝回忆:“当时习总书记来到我们院里查看,嘘寒问暖,询问我的生活情况,包括工作怎么样、收入有多少、做饭烧什么等等,问得很细致。”

      视察期间,习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整治南锣鼓巷街区

      自2014年2月习总书记到南锣鼓巷地区视察之后,北京市东城区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为试点,从风貌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在保持原有居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着手启动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

      在整治的过程中,有的居民选择搬迁,有的选择留下。李淑兰和庄宝都选择了搬迁。根据政策,李淑兰和庄宝搬到了离奥森公园不远的城锦苑小区。为了让留下的居民住得舒心,南锣老院落的升级改造也同步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把高科技的智能生活设施引进来,让老院保持古朴风貌的同时焕发活力。

      家住雨儿胡同14号院的冀红选择了留下。

      走进14号院,接着就是宽宽的门道,再往里走绕过葡萄架就来到敞亮的院子当中。原先可不是这样,家家盖小厨房,挤得院子就剩条羊肠小道,“胖点的过来过去都费劲”,冀红说。

      不仅院里环境有所改善,外面胡同的环境也在变好。冀红家所在的雨儿胡同,还有近旁的福祥、蓑衣、帽儿等六条胡同,都推行了平房物业化管理。过境车辆有人管控,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收拾整齐,嵌进统一的金属槽里,整洁又美观。

    提升居住商业环境

      其实,说到周边居住环境提升,不得不提南锣鼓巷。原来一提到南锣鼓巷,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人潮拥堵,游人如织。接着就该是各式各样的小吃了吧,比如炸榴莲、炒酸奶、盐酥鸡、臭豆腐等等。

      现在,南锣鼓巷在升级提升后,公共空间实现了由“乱”到“净”的转变。南锣鼓巷重新铺装了主街路面,完成了中央戏剧学院西墙设施改造、南锣鼓巷“八景”及地图简介制作等,实质性改善了主街出行环境及整体形象。同时,实施了飞线梳理、树池改造、台阶修缮、墙面修补、景观节点设置、垃圾桶更新、标识完善、墙面附着物清理、阻车桩改进、井盖升级等“十大要素工程”。

      商业业态完成了由“低”到“高”的转变。目前,共关停无证无照商户28家,一照多店商户由92家减少合并至39家,转型提升18家“煎烤烹炸”低端小吃类业态,将3家饮品店铺转型为非饮品店铺。同时,大力支持引入文创类业态入驻。南锣鼓巷主街商户数量减少81家,由原来的235家减至154家。

      在人流管控方面,通过专业设备实现图像跟踪、视频巡控、人脸识别等功能,可实时获取主街人流量数据及人员密度相关数据,在人流量达到预警时,及时安排安保力量,控制秩序,从而引导游客有序游览,降低街区安全风险。(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