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 北京延庆从风沙弥漫到绿水青山的嬗变
  • 北京延庆从风沙弥漫到绿水青山的嬗变

    时间:2017-09-30 13:32: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文/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 李金鑫

    老一辈的延庆人还记得一句民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今日黄沙起,明天到北京。”过去,在北京人的眼中,“远、冷、风、沙、穷”是延庆的代名词,城里人几乎不光顾这荒僻之地。如今,妫川处处可见天蓝、气清、山青、水绿,延庆成了北京的“夏都”和后花园。

    自然环境是延庆的宝,却并非只归因于“得天独厚”。

    建国初期,延庆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7%,山是秃的,岭是光的,河是干的。受季风的影响,来自内蒙古和河北坝上的风沙经此迅猛而下,直逼京城。特别是位于河北省狼山风口的康庄地区,更是常年狂风肆虐,草木难生。

    几十年间,是几代人的努力,让延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初起,延庆就开始了山区和荒滩造林。几代人努力之下,延庆的林木绿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了70%以上。图为玉渡山的森林。千龙网记者 李贺摄2

    从建国初起,延庆就开始了山区和荒滩造林。几代人努力之下,延庆的林木绿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了70%以上。图为玉渡山的森林。千龙网记者 李贺摄

    提起延庆的“绿”,73岁的老林业人杨进福有一肚子话要说。

    “妫河以南,从康庄到八达岭是一个大风口,也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杨进福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他回忆说,小的时候站在后院往南看,常常是一片黄沙弥漫,有雨水的时候会长几根草,兔子都很少,当地人称为盐荒滩,是块不毛之地。60年代当地就开始治理,但荒滩上一铲子下去都是石头,种树需要从其他地方运土,几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效果寥寥。

    上世纪90年代,始于1958年的延庆山区大造林基本完成,平原治理被提上日程。1993年,杨进福临危受命,调任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到任时,绿化办的账上只有6000元,相当于是无米之炊。

    “那时候愁坏了,睡不着觉!”杨进福四处拜访老领导,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终于把事情办下来了。当年,八达岭至康庄风沙危害区治理工程正式立项,每亩地有了2000元的经费。

    到底该栽什么树?第一个问题就让延庆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犯了难。后来,他们请出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经过论证,确定下了37个树种。经过市县两级统一规划,第一期工程要完成5.6万亩,定为核心区,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其它逐年完成。

    第一步解决后,绿化办实行责任制,划分了三个组——施工工程组负责栽植、挖坑、客土;苗木调配组负责调回优质苗木;后勤组负责浇水、运输、水泵维修等。三个组分别签订了责任状,要求树木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奖惩分明,每栽活一棵树奖励一毛钱。

    1997年,一期工程完成,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杨进福说,这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奉献。春天最忙的时候,他们早上6点就到工地,下班不定点,哪怕半夜送来苗木也要到现场检验。

    造林是个细致活。挖坑,直径一米深一米,土回填后,工程技术人员用工具检查里面有没有石头、量直径够不够;树种好后,要求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都是一行。绿化办总共八九十人,两年之后,都成了专业造林人才。

    造林也是个苦差事。整个绿化办,常常只留一人在单位看门,其它不论男女,奔赴一线。有位刚从北林大毕业的姑娘,白白净净很漂亮,工作后,告别裙子和高跟鞋,戴着草帽穿着胶鞋爬山,量树坑、验收。最后,“白丫头变成了黑丫头”。他们编了个顺口溜自嘲:“远看逃荒的,近看要饭的,仔细一看绿化办的。”

    1997年,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林业局对一期进行验收,七八天的实地考察后,得出两个百分之百的结论——面积百分之百完成,成活率百分之百。杨进福一看结果,反而提出了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说,种树哪有一棵不死的。最终,结果被修改为95%以上的成活率。

    2000年,工程的全部12亩荒滩治理完成。如今,站在此处,居高临下,一片郁郁葱葱。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当年的建设现场。延庆区水务局供图 千龙网发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当年的建设现场。延庆区水务局供图 千龙网发

    种树离不开水,水源涵养也离不开森林。

    延庆历来干旱,30万亩农田没有灌溉水源。1970年,延庆县委发出“全县人民总动员,团结治水同心干”的号召,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开赴工地。他们亲手搭建工棚、支锅作饭;亲手研造工具、自制炸药,开始建设延庆最大的水利工程——白河堡水库。

    水库工程由拦河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泄洪隧洞、灌溉渠道五个部分组成。

    开凿7090米的输水隧洞和300米的泄洪洞,历时8年;修建总长近100公里的南干渠、北干渠和补水渠,历时14年;开挖浇筑泄水断面为576平方米的溢洪道,历时9年;填筑103.5万立方米的拦河大坝,历时两年,这也是北京历史上机械化施工程度最高的土坝,198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83年,白河堡水库建成,实现了几辈人“引水入川”的梦想。今天的白河堡水库被誉为“燕山天池”,是北京市第五大水库,北纳河北省云州水库之水,东输密云水库、西补官厅水库、南调十三陵水库,是沟通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三大水系的跨流域调水枢纽工程。

    前人的栉风沐雨,都成了如今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要让延庆的绿水青山保持下去,更需久久为功。

    造林治水的拼劲儿、韧劲儿、钻劲儿,依然根植在年青一代的延庆环保人身上。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如今的白河堡水库。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2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如今的白河堡水库。千龙网记者 陈康摄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疏”是一方面,“堵”同样重要。怎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更好地形成震慑?2010年10月,延庆区“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环境审判庭,以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案件审理模式对涉及环境保护案件进行专属审理。2016年,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运行办案,并于当年公开开庭审理了首例涉农环境污染案件。

    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移动污染源的管控迫在眉睫。作为西北进京门户,怎么守好首都的大门?延庆区环保局自主研发了智能遥测监管筛查识别系统,投用后,车不停驶,10秒内遥感设备就能监测出机动车排放是否超标。

    妫河多年未清淤,日积月累,底泥对水质产生了影响,但改造耗资甚巨,是个大工程,做不做?做!去年,延庆下决心把妫河水放掉,清淤后重新补水,目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北京建立了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用经济手段倒逼河流治理。为了更细致地做好这件事,延庆把这一机制下沉到乡镇,今年开始试算,虽然还没有产生实际补偿,但乡镇积极发现问题、治理问题的态势已经显现。

    保护地表水,更要保护地下水。延庆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土壤监测,还对37家加油站进行防渗漏改造,去年已经完成11家,剩下的26家也将在今年内全部完成。

    ……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延庆有着生动实践。

    1995年前后,延庆提出“生态立县”,开始对高污染企业进行限批、淘汰,严格监管,涉及到水、气、土污染的企业都不予审批。近几年,20多家大型企业有意入驻延庆,都因此被拒之门外。

    今日延庆,林木绿化率达到70%以上,空气质量连续十五年位列全市前三,其中十年名列第一。今年9月,延庆被环保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也是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区。不久的将来,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延庆。它们带来的除了关注,还有现代园艺产业、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冰雪消费市场的聚集和升温。延庆的未来,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原延庆县绿化办主任杨进福在荒滩造林的岗位上干了十余年。图为退休后的杨进福向记者讲述荒滩治理的历史。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原延庆县绿化办主任杨进福在荒滩造林的岗位上干了十余年。图为退休后的杨进福向记者讲述荒滩治理的历史。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摄

    建国初起,延庆就开始了山区和荒滩造林。几代人努力之下,延庆的林木绿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了70%以上。图为玉渡山的森林。千龙网记者 李贺摄

    从建国初起,延庆就开始了山区和荒滩造林。几代人努力之下,延庆的林木绿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了70%以上。图为玉渡山的森林。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如今的白河堡水库。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1970年,延庆县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治水,开始建设白河堡水库,“引水入川”。图为如今的白河堡水库。千龙网记者 陈康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