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 震撼!时隔33年川美作品展再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 震撼!时隔33年川美作品展再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时间:2017-06-09 21:20:59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作者:

    观众在展览现场观看画作。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庞茂琨

    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罗中立

    著名艺术评论家 贾方舟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唐勇(本人供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敢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余丁

    重庆日报北京电 (记者强雯)油画《父亲》《春风已经苏醒》曾打动过多少人心,罗中立、高小华、庞茂琨……四川美院那一长串熟悉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荣耀。6月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主办。本次展览是继1982年、1984年川美两次进京作品展之后又一重要展事,是新世纪以来美术界乃至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川美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都涌现出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有代表性的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作品中,既有“伤痕”“乡土”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有对改革开放以来川美创作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这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此次展览以八个学术单元——时代强音、传统再造、现实关切、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意象生成和历史回望,系统地展示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等多种画种,它们涉及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丰富地展现了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较为全面地呈现出2000年以来川美艺术创作领域的新线索、新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

    事实上,中国美术馆对川美的作品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里陆续收藏了四川美院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初春老林》、魏传义的《伐木工》、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一大批名作,直至川美新生代艺术家钟飚的《一切早已存在》。“川美作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中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专业美院,近些年在思考些什么,创作些什么,我们极其关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这次展览的诞生,从厘清源流到呈现当下,集中展示川美近年来的创作实绩。

    画展恰逢高考时间,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看来,此次展览便有了“进京赶考”的意义。展览回顾川美几十年来的创作之路,既是独具特色的西南独唱,更是新中国美术大合唱的一部分;既是极具地域色彩的独特个案,更具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心与社会的共性特征。

    6月8日,同名学术研讨会也在中国美术馆召开,各大美术院校数十位画家、艺术评论家及其学者,纷纷对川美的发展建言献策,探讨艺术语言、形式和媒介表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道路怎样实现主动性和深刻性。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18日。

    相关链接>>>

    川美作品展 三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1982年,川美作品展第一次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次进京展出的作品,以反思当时的历史为主。展览全部为油画作品,如朱毅勇的《乡村小店》等,共有近100幅,主要是77级毕业生的毕业作品。

    1984年,川美作品展第二次亮相中国美术馆。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地,新语言也不断地涌入艺术表达中。此次展览以乡土风貌和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居多,如高小华的《彝族老人系列》,备受关注。

    2017年,川美作品第三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系统地展示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它们涉及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丰富地展现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据了解,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年轻艺术家作品。(记者强雯)

    庞茂琨:川美及其涌现出的艺术现象值得研究

    “此次画展有诸多意义值得探讨。”庞茂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作品涉及到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能较为全面地呈现2000年以来川美艺术创作领域的新线索、新方向、新谱系。

    庞茂琨表示,川美的艺术家始终关注现实,能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用作品去反映当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气质,不管从艺术群体,还是从艺术思潮的角度入手,川美及其涌现的艺术现象都值得去研究。“如果将其作为一个个案,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梳理和澄明地域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现代性、当代性与国际性等诸多概念的边界问题。”

      罗中立:一种薪火相传的艺术教育

    推开一号展厅大门,正中央就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式作品——罗中立的《父亲》,罗中立表示,“多年后再看见自己这幅作品,就想起当年高考时的情景,如今又恰逢高考时节,许多回忆涌上心头。”他认为,这次展览,是四川美术学院几代人文化传承的成果,在这些多元化的美术作品中,看到了川美画家的执着和探索,这些画家中,有他的老师、他的同学和他的学生,这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力量,也是一种薪火相传的艺术教育。

    贾方舟: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

    “作为1982年展览、1984年展览和本次展览的见证者,我目睹了川美30多年的创作历程。”贾方舟说,“川美的这些老师既是艺术家又是教育家,川美的创作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贾方舟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术》杂志上看到了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等艺术家的作品,非常震惊,“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场是从川美的艺术家开始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的长河中,每一个时期都有川美艺术家的身影。”他表示,目前,四川美院正在形成多元化的创作格局。

    唐勇:让很多人看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

    黑白的光影中,一棵树和一个人会产生怎样的联系?作为川美生力军代表之一,唐勇和他的雕塑《平衡》在此次展览中备受关注。“这是一部将新技术、新材料相融合的艺术品。”唐勇介绍,这个雕塑表达的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当人站在平台上,通过投影,会看到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这个设计非常好玩,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种艺术品。”

    他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携带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同时也可以让很多人看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

    张敢:展览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灵活性

    “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张敢表示,川美艺术家的作品代表了时代精神,反映了艺术家的敏锐与勇敢,在艺术语言上和理论上都有深度探索,人才培养上关注前沿,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灵活性。

    余丁:川美一直是青年艺术的先锋

    “四川美术学院一直是青年艺术的先锋,”余丁表示,从这次画展的整体水平可以看出,川美的艺术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例如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时候还是大二的学生,每个时代都有川美的年轻艺术家参与其中,而且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强雯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