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 【驻村蹲点】 结婚30年 他靠养蚕兑现了给妻子的承诺
  • 【驻村蹲点】 结婚30年 他靠养蚕兑现了给妻子的承诺

    时间:2017-10-10 15:46:21  来源:华龙网  作者:

    金溪镇扶贫干部赵华与赵昌全、刘云菊夫妻沟通。记者 张勇 摄

    赵昌全、刘云菊夫妇的蚕棚。记者 张勇 摄

    华龙网10月10日12时讯(记者 张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情故事。在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山坳村1组板桥沟,一对结婚30年的农民夫妻,靠养蚕,丈夫终于兑现了结婚时给妻子的承诺,“和她好一辈子,让她过上好日子”。面对采访,妻子刘云菊的话较少,丈夫赵昌全说,结婚时就拿一点面条和糖就把人家娶进家门,一直想让她过上好日子,如今靠养蚕,终于兑现了我的诺言。

      群山之中忙增收 农民夫妻有感慨

    接连几天秋雨过后,太阳露了面,黔江区金溪镇的山区洋溢在暖意中。

    从金溪镇的市集乘车,盘山而上,大约经过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山坳村1组板桥沟。

    群山之中,耕地不多,树木葱茏,一片又一片的桑田格外显眼。比桑田更显眼的是板桥沟唯一的蚕棚。

    蚕棚占地约200平方米,主人是赵昌全、刘云菊夫妇。夫妻俩正在蚕棚里忙碌着,盼望今年剩下的3张蚕继续给他们带来好收入。

    在蚕棚里给蚕撒石灰的赵昌全。记者 张勇 摄

    “你问这个白色的粉末是啥子?是石灰。养蚕就是要撒石灰嘛!”刚见到记者,赵昌全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一边给蚕撒石灰,一边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养了16张蚕,眼前尚未卖出的有3张,玉米和水稻各收了1000斤,加上1头牛和2头猪,年收入有3万元。

    与以前紧巴巴的日子比起来,赵昌全感慨,现在生活宽裕了,总算兑现了结婚时他在心里给妻子的承诺。

    “靠养蚕,生活改善很多,不愁吃也不愁穿了,想吃点新鲜肉啥子的,随时都可以到街上去买。”一旁烧炭的刘云菊接过话茬儿,一脸喜悦。

    刘云菊烧炭给蚕棚保温。记者 张勇 摄

    “穿着红色嫁衣的她美” 一点面条和糖就把媳妇娶了回来

    赵昌全,1966年出生,51岁。刘云菊,1963年出生,54岁。两个人都是板桥沟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从小就认识,与现在的年轻人自由恋爱不同,赵昌全与刘云菊年轻时,农村男女都是通过媒人介绍。

    “我和她合得来,有感情基础。”赵昌全说,媒人牵线搭桥后,他与刘云菊谈起了朋友。虽然那个年代,他们的来往仅限于在村里互相帮忙种庄稼,但是,感情却迅速升温。

    赵昌全清楚地记得,1987年冬天一个晴朗的日子,他摆了大约20桌酒席,买了点新衣服,拿了点面条和糖就把刘云菊娶了回来。当时,刘云菊穿着红色嫁衣。“穿着红色嫁衣的她真美”,赵昌全在心里发誓,“和她好一辈子,让她过上好日子。”

    赵昌全没想到,结婚第二年,捉襟见肘的生活就冲击了他的誓言。

    1988年,大女儿出生了,刘云菊却体弱多病,一家人靠种地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逐渐长大,家里的日子却没有起色。1996年,赵昌全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文化,他便来到湖南一个煤矿打工,“一年去三四个月,一天都是水泡起,身上衣服都打湿了,每天50块钱左右”。

    靠打工,赵昌负担着一家人的生活。1998年,二女儿出生了,赵昌全比以前更累了。

    2015年,赵昌全的大女儿快出嫁了,小女儿也已成年。不再年轻的赵昌全不想再出去打工了,他想在家找点钱。

    正在吃桑叶的蚕。记者 张勇 摄

      养蚕比种粮食收入翻倍 贫困夫妻尝到甜头

    在家里怎么挣钱?赵昌没有想到什么好点子。这时,黔江区和金溪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蚕桑增收,这让他眼前一亮。

    “每亩桑园补贴200块钱,蚕架每公斤补贴12块钱,肥料政府与农户各自负责一半。”赵昌全回家与妻子商量后,当年就种起了桑树,养起了蚕子。

    赵昌全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养蚕技术培训,金溪镇也派出技术员随时指导。2015年,赵昌全与刘云菊3个月养大的2张蚕子卖了4000元,“比种粮食收入多了两倍”。

    2016年,赵昌全、刘云菊夫妇将蚕棚扩大到200平方米,还流转了其他村民的土地,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2016年,赵昌全、刘云菊夫妇养了8张蚕,收入1.5万元左右。

    尝到了甜头,今年,赵昌全、刘云菊夫妇养了16张蚕。13张蚕已经收入2.5万元左右。把剩余的3张蚕卖出,至少还能增收5000元。

    “不用出门打工,在家就能和她把日子过好。”不管在蚕棚里干活,还是在桑园里摘桑叶,赵昌全有时会哼唱几句。赵昌全说,因为养蚕,最近两年家里新添了冰箱、摩托车、电烤炉等。

    赵昌全非常熟练地采摘桑叶。记者 张勇 摄

    看着20亩茁壮成长的桑树,赵昌全底气十足。他说,明年准备养25张蚕,预计收入4万元左右,以后逐年增加。如果有邻居想加入养蚕队伍,他将免费提供技术等帮助。

    赵昌全告诉记者:“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各级扶贫干部的帮助,他家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更重要的是,如果村里蚕桑养殖形成规模,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赚到更多的钱”。那样,他和妻子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10分钟时间不到,刘云菊的背篓里已经盛满了桑叶。记者 张勇 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