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 草根舞步 舞出自信合肥
  • 草根舞步 舞出自信合肥

    时间:2018-06-08 17:32:12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瑶海区文化馆远翔艺术团表演节目《徽风皖韵》。

    庐阳区火花艺术团表演《叭一口》。

    徽州女艺术团表演《徽女情》。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表演节目《系起希望的哈达》。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他们是普通的合肥市民,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对文艺的向往走到一起,一路过关斩将,登上了第五届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决赛专场的舞台――在这场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活动中,来自最基层的群众用曼妙的舞姿舞出了文化自信的动人篇章,彰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时代气息。

    2012年至今,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已经走入了第七个年头,经过这几年的持续“发酵”,该活动已成为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丰富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今年,为了让更多群众展示才艺,比赛不仅增加了复赛环节,还将舞种由广场舞变为民族民间舞。

    从早春到初夏,合肥市城乡热爱舞蹈的基层群众摩拳擦掌,备战“春之舞”。全市共有近200支舞蹈队、3500多名群众参与其中。通过层层选拔,33支队伍进入复赛,18支代表队又在复赛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参与决赛的百余名演员中,有音乐教师、大学老师、退休干部、社区大妈、乡村农民等,他们奉上了一个个属于合肥“草根”舞蹈爱好者的原创作品。

    如今,“春之舞”落下帷幕,以“华彩乐章”为主题的“夏之乐”篇章即将启幕,这场比赛将分为西洋乐和民乐调演进行,喜爱乐器演奏的合肥市民又将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大秀才艺,一展风采。

    “老爸老妈”舞出老人别样风采

    一厢是男人们舞着欢快、激昂的花鼓灯,另一厢是温婉如水的徽州女子撑着油纸伞款款而行,他们相互“斗舞”,又彼此欣赏、靠近着……在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决赛专场的舞台上,瑶海区文化馆远翔艺术团带来的《徽风皖韵》一亮相,就把现场观众“震住”了,掌声、喝彩声不断。现场观众可能并不知道,带来这支精彩舞蹈的,是一群“老爸老妈”们,年龄最大的已经68岁了。

    瑶海区文化馆远翔艺术团始创于10年前,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很喜欢舞蹈、热爱表演,想在有生之年一圆自己的文艺梦。这并非远翔艺术团第一次参加“春之舞”,此前的比赛中,她们以优美的舞姿、灿烂的笑脸充分展示了合肥市中老年人的文化自信。“再战”“春之舞”,大伙儿依然很重视,一心想把艺术团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攒”一个原创舞蹈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

    “古典舞是我们的强项,但是这次,我们希望能在延续经典的同时,再融入不一样的东西,共同演绎皖风皖韵,展示合肥老人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远翔艺术团团长郭远丽说道。于是,充满着浓郁“安徽风”的群舞《徽风皖韵》“诞生”了。远翔艺术团的成员在进团之前,几乎都没有舞蹈基础,经过这几年的训练,大伙儿有了点“底”,可每排一个新舞蹈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完美呈现《徽风皖韵》,这支平均年龄55岁的舞蹈队伍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的排练,挥洒汗水无数。

    相比之下,同样来自瑶海区的风行舞团要“轻松”多了。风行舞团是一个民营院团,从创团之初的宗旨就是打造民营院团中的专业团体,招收的成员都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年龄都在18-22周岁之间。这是风行舞团第二次参加“春之舞”,去年首次参赛就赢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无疑给今年再上赛场带来很大的压力。“既然是‘准’专业团体,我们得舞出水平、舞出高度。”风行舞团负责人梁纪说,因此,他们选择了一支学习剧目《年年有鱼》。

    和很多舞团不同的是,风行舞团日常有很繁重的商演任务,要想排练,必须等大伙儿当天的工作全部结束后才能开始,常常排练到凌晨一两点。虽然辛苦,大伙儿却毫无怨言,甚至很“享受”,“对我们来说,参加‘春之舞’相当于一次大练兵,通过这几个月的密集排练,能让我们从日复一日的商演状态中进入紧绷的‘备战’状态中,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也幸亏有‘春之舞’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这些基层文艺团体有一个展示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了解我们。”梁纪说道。

    “徽州女”将“安徽风”舞出国门

    在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的舞台上,来自蜀山区的徽州女艺术团是一个享负盛名的团队,别看她们都是“阿姨级”舞者,可各个体态轻盈、青春洋溢。

    徽州女艺术团的组建者是许友华,2009年,她把一群热爱跳舞、喜欢表演的姐妹们聚在了一起,其中年龄最大的66岁、年龄最小的45岁。“队伍是业余的,但管理走的是专业化路线。”许友华说,目前艺术团近40人,团里每周训练4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半小时,“我们这个团是合肥最大的业余艺术团,也是第一个出境演出的艺术团,可以说是合肥业余团中的NO.1。”

    说话敢这么“牛”,许友华有响当当的成绩作证。徽州女艺术团成立当年,她们就受邀参加‘和谐中国艺术交流总展演’,获得表演金奖、优秀创作奖等四项大奖,曾到深圳、香港演出。之后,她们曾参加过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之旅’比赛,获得集体舞蹈表演金奖等四个奖项;也曾参加“盛世欢歌”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用舞蹈演绎安徽的“茶文化”。去年,徽州女艺术团代表中国到印尼表演,将“合肥故事”“安徽故事”舞出了国门。

    在合肥的“大舞台”上,徽州女艺术团也不曾“缺席”。此前,徽州女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合肥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每次都取得不菲的成绩,今年再上“春之舞”舞台,她们特地量身打造了一支全新的舞蹈。“我们舞蹈团的每一个节目都是原创的,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舞蹈中的徽派元素多,这次创排的《徽女情》古典舞更是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既让人们看到基层群众的才艺,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感受徽州文化的深邃。”最终,这支耗时一年,精心创排的《徽女情》,在“春之舞”舞台上斩获佳绩。

    同样来自蜀山区的双馨艺术团,则凭借民族舞《沂蒙春晓》备受关注。双馨艺术团是一个“新生”艺术团体,去年创立,参加“春之舞”是他们第一次在市级大舞台上“露脸”。为了完美亮相,双馨艺术团特地创排了一支农家古典舞,“这支舞蹈是我们队员自编自导的,在古典舞中融合着浓郁的农家风、乡土风情,非常有特色。像这样的节目,全场只有我们有。”双馨艺术团“领队”之一黄艾艾说道。

    和许多群众性文艺团体一样,双馨艺术团的成员也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基本都在40-60岁之间。《沂蒙春晓》中的起、跳、站等大动作非常多,可每一个成员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就连年龄最大的成员也不例外。在排练过程中,为了保持群舞的一致性,成员们相互扶持、彼此配合,也让他们收获了友谊。“中老年人平时与外界交流不太多,通过跳舞,我们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春之舞’这个平台非常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真是太难得了!”

    “老兵”艺术团舞出“青春”

    劈叉、倒立、压腿、下腰、托举、一字马……这些对不少年轻人来说都是难度较高的舞蹈动作,却被平均年龄59岁的安徽萌欣艺术团成员们完美演绎。日前,在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决赛现场,来自庐阳区的安徽萌新艺术团表演的《又见桂花开》,不仅收获现场观众好评无数,就连同行也点赞、大呼“服气”。

    说起萌欣艺术团,在合肥也是小有名气,所有的团员都是退伍军人或军人家属,军队相似的“生活属性”,让爱跳舞、喜文艺的他们走在了一起。自创团以来,安徽萌欣艺术团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宣扬革命优良传统,创排了不少军旅题材的节目。“比如我们曾经自编自导的舞蹈剧《艰苦岁月》,就是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曾在全国优秀舞蹈展演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优秀创作奖。”安徽萌新艺术团团长杜靳慧说道。

    年过六旬的杜靳慧是名副其实的“红二代”,身为红军后代,她对军队和军人有着特殊的情结,舞蹈剧《艰苦岁月》就是她父亲在长征中的真实故事。这次参加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杜靳慧又一次将目光投向红色题材,“为了参加‘春之舞’,我们特地编排了舞蹈《又见桂花香》,这是一支讲述大别山区老红军故事的舞蹈,以此向那段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致敬。”

    虽说安徽萌欣艺术团的成员都是非专业舞者,有的人在入团之前甚至从没跳过舞,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要呈现高质量节目的决心。为了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这群平均年龄59岁的老人们要付出比年轻人更多的汗水,每天只要有时间,他们都要进行身体韧带的拉伸,翻滚、跳跃、压腿、“一字马”都不能少。还有的成员,每天一大早就到天鹅湖边练习舞蹈动作,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更难!”

    庐阳区火花艺术团表演的学习剧目《叭一口》,也在本次“春之舞”中收获无数粉丝。火花艺术团在合肥也小有名气,曾多次代表合肥、代表安徽参赛,屡获大奖。这次参加“春之舞”,火花艺术团做了一个小小的创新,“我们这次特地吸纳了一些新生力量,都是年轻人,和我们原有的中老年团员一起,共同演绎这支土家族舞蹈。”无论是新、老成员都没有舞蹈基础,好在《叭一口》属于情绪舞,通过一次次排练,演员们投入真情实感,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的表现力、感染力令人惊叹。

    “春之舞”跳出基层美好生活

    在合肥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各县的基层群众还奉上了《巾帼姿战戎归》《龙的传人最风流》《系起希望的哈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的家乡长临河》等舞蹈,或歌颂祖国、或讴歌时代,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或刻画身边人物,或反映健康生活。他们不仅用舞蹈展才艺,述深情,也抒发着对家乡的热爱。

    薛文英是肥东县撮镇新安社区的农民,白天到田地忙农活,傍晚会换上一身衣服,来到广场舞动安塞腰鼓。“新时代的农民就要活出新样子,不能忙完农活就打牌、散扯,也要和城里人一样有文化生活。”薛文英说话时精神气十足。昨天,薛文英和农民姐妹们一起将安塞腰鼓舞上了“春之舞”复赛的舞台,她们激情四射,用舞姿和鼓点将新时代农民的新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合肥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民族舞蹈《系起希望的哈达》。这支平均年龄仅有18岁的队伍毫不怯场,跳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基层文艺调演,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们在一起比赛,感觉很新鲜,也收获良多。”19岁的唐宋告诉记者。

    巢湖市群星舞蹈队带来的是《龙的传人最风流》,“这个舞蹈是根据巢湖民歌音乐素材改编的,很欢快,很热闹。去年我们跳了一个《开阳门唱洋歌》,获得了一等奖。今年再次参加‘春之舞’,是因为我们希望在合肥的大舞台上展现巢湖美。”该团队的梁越岭说道。

    来自肥东县的长临河蓝韵舞蹈队,则表演了原创舞蹈节目《我的家乡长临河》,“如今家乡越来越美、家乡人也越来越幸福,我们想通过这支舞蹈将家乡新貌和家乡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舞蹈队的高宁说道。

    在参赛队伍中,来自庐江县的霓裳舞蹈团队是颇具专业水准的一支队伍,虽然是业余性质,但也参加过不少文艺比赛,“现在年轻人更多喜爱跳动感的、现代的舞蹈,中国古风越来越少,我们就想把中国传统舞蹈继续跳下去,也是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支支参赛队伍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舞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这一个个精彩节目不时“引爆”现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些节目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精彩来概括,演员们展现出了最真实的文化自信。”观众程成点赞道。(晨报记者王靓 图片由戴璐拍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