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黑龙江新闻 > "二孩妈"跟5岁娃同桌学书法 冰城"充电族":永远是学生
  • "二孩妈"跟5岁娃同桌学书法 冰城"充电族":永远是学生

    时间:2017-04-10 20:43:54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生活报4月9日讯生活报4月9日讯 你这辈子啥时候知识最渊博?

    孟姝轶的“蹭课记录”。

    金金的练字本。

      有人曾在网上幽默回应:应该是高考前6个月。那时我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懒惰者大有人在,勤奋者亦不乏其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些上班族正忙着给自己充电,有人不辞辛苦一边工作一边读研;有人5年来坚持每周读一本书;有人连洗脚时都在陶冶情操,用APP听教授讲古典诗词……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仅说给中小学生,也适合无数懒散虚度光阴的“大朋友”。毕竟只要人生不退场,我们就永远都是学生……

      边工作边读研 下班后连夜赶火车来哈上课

      讲述人:程茜 (28岁,办公室文员)

      5日晚8时。做了一整天会议记录的程茜疲惫地回到家,吃完晚饭,匆忙投身到另外一场“战斗”中――写毕业论文提纲。

      “今天真的特别累,我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程茜今年28岁,目前在大庆一家公司上班,她另外一个身份是哈市某高校法学专业的研二学生,身边的同学普遍比她小两三岁。

      两年来,程茜学习了《西方法制史》《律师职业道德》等8门专业课,课堂笔记和期末论文攒了厚厚一摞。从研一开始,每到周一、周三下班后,她就会连夜坐火车从大庆赶到哈尔滨,准备上第二天一早的专业课。由于程茜平时工作很出色,周末主动回单位加班,她读研的事儿领导并没有反对。

      当然,单位偶尔会有忙到实在走不开的时候,这时程茜不得不打电话向教授请假,并向同学借课堂笔记,她一直庆幸自己学的是文科,“换成是理科,功课落了基本就补不回来了。”每年年末的考试季是程茜一年中最辛苦的时候,学校考试多、单位活儿多,她两头儿跑忙得焦头烂额,有时会定好闹钟在火车上补个觉……

      眼下,程茜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这种忙碌将持续到明年毕业。虽然,这两年她来回奔波挺辛苦,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都被她用来加班、上课、写论文了。她仍然庆幸自己的选择,“其实,当初考研不只是为了学历,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上班以后,不逼一下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努力成什么样儿。如果当初不读研的话,这些时间可能就被我消磨在追剧和逛淘宝上了……”

      “二孩妈妈”学硬笔书法 跟5岁小同学比“小红花”

      讲述人:金金(32岁,外企职员)

      有人说,孩子是这世上最甜蜜的负担。一个“二孩妈妈”重负在肩,是否也能跳出不一样的“舞步”?

      今年32岁的金金(化名),目前在哈市一家外企工作,她的大女儿今年3岁,小女儿才1岁。从去年11月起,每周六上午送孩子去早教班后,她就会一头扎进硬笔书法班,学一个半小时。聊到练字的理由,金金笑了,“这算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吧,我小学一年级时写字挺好看的,还参加过竞赛得了一等奖,可惜后来字越写越难看让我挺失落的,总惦记着能好好学一学。”

      以前为了练字,金金没少买字帖,但从来没写完过整本。为了督促自己,索性花钱报了个硬笔书法班。她的同桌是个5岁的小姑娘,虽然俩人关系挺好,但在课堂上却经常较劲儿,比谁得到的“小红花”多。对于金金这个大同学,小姑娘没有任何“歧视”,只不过,她曾经一脸困惑地问金金:“阿姨,为啥你能用钢笔,而我只得用铅笔写字啊?”金金只好笑着安慰她:“等你再长大一点儿就能用钢笔了。”

      如今,金金学硬笔书法将近5个月了,字练得不错,除了曾因为女儿生病耽误过一周课外,她一直坚持着,就连中午在公司午休时,也经常拿出本子,照着标准字一笔一画地练习……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金金坦言,她能自主支配的时间不多,不过她还是争取点儿自由,去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儿。3岁的大女儿很支持妈妈的“学业”,每次上课前,她都帮妈妈装本子,还嚷着要一起去上课。

      “等楷书写好了,以后我还想再学学行书。”金金说,她现在学习动力很足,她想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去影响孩子,“希望这对小姐妹长大后除了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明白什么叫坚持。”

      字里行间翻阅流年 5年来坚持每周读一本书

      讲述人:子威(35岁,媒体人)

      本周,媒体人子威正在北京出差,包里装着佐藤忠男的《炮声中的电影》,一有空便拿出来翻翻。他从小就是个书痴,家中藏书近两千本,为了读书,曾经连续24小时不睡觉。

      从2013年起,他和若愚读书会的朋友们一起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四年来已经读了179本。这些书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余华的《兄弟》、袁枚的《子不语》、吴声的《场景革命》、郝景芳的《孤独深处》、葛瑞格・摩顿森的《三杯茶》…… 子威坦言,四年来,阅读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视野和维度的改变”。他很难从

      这些书里挑出最喜爱的一本,“因为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思考,不断填补着那些思维缺口。”在他看来,读书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很不好、很无知”的过程,有的人受不了,放弃了,找各种理由去掩盖自己的“不好与无知”;有的人坚持住了,勇于向“不好与无知”发起挑战,最后把不懈地提升自我变成了一种乐趣和习惯。

      “世事无常,很多时候,我们没法儿把握人生,但是可以把握面对人生的态度,让自己变得更豁达、更从容,这全拜读书所赐。”在一本本书里翻阅流年、遍游世界,子威在字里行间体验着知识的快感,目睹过人性的幽暗,也品读着俗世的温暖。在少有人读书的年代,他仍将继续这种看似笨拙的努力,而书本累积的厚重,最终会让生命更加轻盈……

      每晚边泡脚边“蹭课” 半年用APP听完5门

      讲述人:孟姝轶(42岁,大学行政人员)

      如今,名校的“围墙”不再向从前那般难以逾越,人们可以通过“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等手机APP在家学习。孟姝轶便是“网络蹭课族”之一。她在东北林业大学做行政工作,平时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很感兴趣。最近这半年,她每晚抽出半小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公开课。她给生活报记者发来了一张截图,订阅过的课程还真不少,包括“曲黎敏:《诗经》之美”“每天聊点《道德经》”“郦波品千古最美情诗”“唐诗鉴赏词典”“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看书一般得找个舒服的地方静心阅读,但听书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孟姝轶说,她晚上经常边泡脚边听课。学完这5门课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心境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值得一提的是,两周前,孟姝轶还在“喜马拉雅”上录完了《华杉讲透论语》的有声书,392集整整花了她67天的时间,播放量即将超过一万次。她在朋友圈里写道:“你给自己定下小目标,只要每天都为这个小目标做一点点,就一定可以实现。想不完成,任何事都可以成为借口,想去完成,任何困难都不再是困难……”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