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黑龙江新闻 >  弘扬三江光辉历史 续写城市文化传奇
  • 弘扬三江光辉历史 续写城市文化传奇

    时间:2019-09-11 00:00: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

    生活报9月11日讯 1948年3月14日,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的前身――佳木斯民众教育馆创立,成为新中国群众文化的摇篮,点燃了新中国群众文化的“星星之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佳木斯几代群文人发扬传承开拓意识、创业精神、奉献情怀、改革魄力,创作出门类众多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多项荣誉。他们在抗联文化、东北小延安文化、北大荒文化领域多年辛勤耕耘,在黑土文化、双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打造了底蕴丰厚、特质鲜明的城市群众文化格局。

    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的创办几乎与新中国成立同步,与新中国一起历经风雨,一同砥砺前行,是新中国文化馆制度的发祥地。它开辟了群文工作的发展道路,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有所创造,有所创新;锻铸了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能战斗的群文队伍。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中央部署,革命圣地延安的各文化、教育、新闻机构、团体,闯过枪林弹雨,完成了文化大军新的长征,汇聚到佳木斯市。佳木斯被称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延安兴起的新文艺运动的高潮在此得以继续,并有所进步和创新,给沉睡的黑土地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东北延安精神”。在这样高涨的文化热情之下,来自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将群众文化的火种播撒在黑土地的同时,又将手中的火把递交给了本土成长起来的群文工作者。

    市群众艺术馆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相生相伴,共同发展壮大。新中国襁褓期,佳木斯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由初创期进入大发展时期,群文业务体系初具规模,艺术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文化艺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大批青年学生带来了城市文化、知识和艺术,输入了新鲜血液,为后来的群文事业的复兴孕育了人才。

    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文事业进入恢复发展时期,一批群文宿将复出,重新披挂上阵;一批群文新秀诞生,朝气蓬勃。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文艺学习班、各类赛事和展演,编辑群文综合刊物,参与赫哲族伊玛堪和民歌的搜集整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活动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步入正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旺盛,群众文化活动出现爆发式发展,迎来了佳木斯群文事业的又一次高峰。

    以弘扬城市文化为己任,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黑龙江原住民(女真)研究小组,创排了大量的反映原住民生产生活的音乐作品,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好评,《黎明祈福》《万春之鹰》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歌),并在省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金奖;创编器乐曲《红绸秧歌》深入发掘东北小延安文化;弘扬抗联文化,先后创作了《送军鞋》《支前忙》、情景表演《松花江上》等情景歌舞小品。推进文旅融合,为城市打造亮丽名片。承办三江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组织万人盛装巡游,开展文化进景区系列活动,以群文繁荣助力旅游发展。

    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当前,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正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首要任务,以“弘扬城市文化、引领美好生活”为办馆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把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实处。扎实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百万文化能人培训工程和文化志愿服务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老百姓家门口的不走的文艺人;通过内部挖潜,增设活动场地,全年无休息向群众免费开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按照“牵老小、带中间”原则,在巩固中老年群体力量基础上,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发展“希望之星”青少年公益培训项目,推动全市青少年文艺素养提升。

    回望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从创办到发展、繁荣的历程,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有现实启示。光荣历史让其积蓄不竭动力一路向前,永不停歇;美好明天在召唤着每个群文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全力谱写新时代的传奇之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