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黑龙江新闻 >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马恒昌:工业战线上的老英雄 书写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马恒昌:工业战线上的老英雄 书写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时间:2019-10-08 00:0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东北网10月8日讯(记者 王春颖)马恒昌同志是我国工运著名活动家、开国劳动模范,是我国职工民主管理和班组建设工作的开创者、全国职工劳动竞赛的发起者(奠基者)、班组技术革新、技术改进活动的倡导者,我国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卓越组织者。

    马恒昌同志生前曾任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会第八、第九届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被誉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老英雄”,与孟泰、王进喜齐名。

    1949年3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他担任车工一组组长(马恒昌小组的前身)。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他带领组员经常冒着敌机轰炸坚持生产。在一次修复17部高炮闭锁机的生产中,马恒昌带病坚持工作,带领小组在一没有图纸、二没有工艺的情况下,集思广益,创造性劳动,提前5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东北军区和东北工业部的表彰奖励,为保卫沈阳、保卫胜利成果立下了战功。

    在恢复生产中,工厂工具量具奇缺,制约生产的进行,马恒昌主动捐献自己珍藏多年、可以换回全家一年口粮的千分尺,从而引发了小组、车间、全厂、沈阳市甚至东北地区捐献器材运动的兴起,表现出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胸怀和精神。

    为促进工厂生产的恢复,他带领小组倡议全厂70多个班组开展了“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力地促进了工厂生产的恢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在竞赛中,马恒昌积极倡导技术革新,并成立了班组技术研究会,大兴技术改进之风,取得了竞赛的第一名。1949年4月28日,小组被工厂授予第一面竞赛流动红旗,并以马恒昌的名字命名小组为“马恒昌小组”。

    在参加新纪录运动中,他带领小组改造了18种工卡具、5种加工方法,提高工效1―3倍,创造了10项新纪录,居全市之首,把创新纪录运动推向了高潮,有力地发展了新纪录运动。

    他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在小组实行了民主分工,形成了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的主人翁氛围,开创了我国班组民主管理的先例。他依靠组员管理班组、建设班组,建立了一整套班组管理制度和工人岗位责任制,开创了我国班组建设的先河。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马恒昌同志担任了省市技协的领导工作,他致力于先进操作法和先进刀具的技术交流与推广工作,带领技协服务队或刀具表演队先后走了19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企业,交流先进操作法11种,推广先进刀具25种,并参加了全国先进刀具表演,为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6项。其中为军工设计制造了2台切管机提高工效十几倍。1978年,他参加了《职工技术手册》一书的编写工作,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同年,他又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他参加了全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被聘请担任了名誉理事(第一位)。

    马恒昌同志一直关心小组建设,曾10次带领全体组员去大庆、3次去红一连学习,亲手促成马恒昌小组与红一连(全军著名先进连队)结成军民共建文明对子,鼓励小组不断向先进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小组建设水平,当好全国班组建设的排头兵。

    马恒昌同志一生勤奋学习和工作,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为自己和家人立下了一条规矩:在个人利益和荣誉面前不伸手、不张口、不搞特殊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人。他曾多次对工作人员说,“人大常委怎么了,同样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特殊的理由,我到什么时候都是一名工人。”因此,工作上他始终按领导干部标准要求,在生活上和个人利益上他始终按工人标准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的女儿一去就是八年;青年学生待业,他的小女儿在家一呆就是四五年;他家八九口人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旁边是臭水沟和厕所,而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他身患癌症去北京治疗前,才勉强同意搬进了楼房。他去世时,家里唯一象样的家具就是一张旧三屉桌、一对木箱和两把板椅,唯一象样的衣服就是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时穿的、一穿就是十几年的呢子大衣,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马恒昌。

    马恒昌同志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是致力于中国工运事业发展的一生,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光辉榜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