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 透明“钱袋子”彰显一种责任姿态【长城时评】
  • 透明“钱袋子”彰显一种责任姿态【长城时评】

    时间:2017-04-12 00:05:04  来源:  作者: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4月7日,105家中央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了2017年的部门预算,并同时公开“三公”经费等有关数据。(4月9日央广网)

      稍加盘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5年减少35.9亿元。其中,2014年下降16.2%,为近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根据2016年“国家账本”,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按零增长安排。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大多是零增长或下降。而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比2016年预算限额再次减少0.31亿元。呈“梯度式”下降,继续强化主动公开意识,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加快公开进度,规范公开方式,无疑是一种进步。晒“三公经费”预算,透明“钱袋子”彰显出建设透明政府一种责任姿态。

      公开本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监督。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三公经费”预算及支出,都十分关注和敏感。而“三公经费”在现实中之所以受到质疑,无非是三公经费不但助长了奢靡腐败之风,更是信息公开的不透明、不到位,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往往是“隔着口袋买猫——好歹不分”。诚然,大多数地方的单位或者部门、以及个人,在“三公”经费支出上是照章办事,但也不可否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者,利用管理的便利,违背公众利益和人民要求,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优先满足自身的需要。为此,中央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了2017年的部门预算,既是抛砖引玉,也是撩开长期以来对公众秘而不宣的“三公经费”的神秘面纱,更是促进民主监督的进步。

      诚然,要有效地遏制“三公”经费被挪作他用,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技术活”。“三公”数据的公开为“民主监督”创造了重要平台。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权力接受监督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公开就是重要一环。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各部门在公开预算报表的同时,还采用文字、图例等对报表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并对机关运行经费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预算绩效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说明,这是从公开的口径、内容、具体方式的进一步统一、完善,势必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

      毋庸讳言,再细化、再详实的“账本”预算,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完善制度设计,也很难如期而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算项目下的“三公经费”,只是罗列出来的数据,在预算编制上多了的一道程序,并不存什么技术性难题。而要让民众真正感受到预算再减,是切实从细化到量化,从公费吃喝标准,公车数量、费用、新购置公车数量、以及公费出国人次、出国频率、费用标准等方面入手,为了利好民生开源节流,只有加大监督,方能切中要义。

      最后,“三公经费”的预算已然走上破冰之旅,其势自不可逆转。笔者相信,无论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的部门预算,包括收支总表、收入总表、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等8张报表也好,还是从不同层次、角度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也罢,只要能形成一套科学、完备、有力的管理体系,确保“三公经费”的阳光运行,定能收到“晒”的实际效果,打造出透明、廉洁、高效政府预期目标。(鱼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