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优孟邂逅李慧娘 中华戏祖、湖北戏祖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 优孟邂逅李慧娘 中华戏祖、湖北戏祖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时间:2017-11-30 00:00:0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别鸣 通讯员 邢君成

    中国戏曲鼻祖,是春秋时期楚国艺人优孟,他诙谐机智,擅长表演,常于嬉笑怒骂之中,巧妙讽谏时事,作为《史记》记载的中国第一位戏剧演员,他被尊奉为中国戏剧鼻祖,比公元前534年古希腊第一位扮演角色的演员忒斯庇斯的演出还早几十年。

    湖北戏曲之祖,要上溯到至少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就传入沙市、至今几度“死而复生”的清戏(又称湖北高腔),这是在湖北流变并经湖北艺人创造的首个湖北地方戏曲剧种,对今日的汉剧、楚剧、花鼓戏等湖北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

    28日晚,荆州市艺术剧院打造的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在珞珈山剧院上演,武汉楚剧院带来的湖北高腔折子戏《李慧娘》在京韵大舞台演出。同一时间两场剧目,恰巧将中华戏祖、湖北戏祖这两大戏曲之祖,双双重现戏台。

    《优孟衣冠》打破沉寂

    汉剧《优孟衣冠》以优孟与楚庄王的故事为蓝本,再现一段风云变幻的楚国历史,通过虎座鸟架鼓,楚式漆器、楚式文字、楚调、楚舞等元素,再现古朴大气、厚重浪漫的楚文化魅力。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整个剧目分为“偶遇入宫”“绝缨聚贤”“优孟哭马”“追思贤臣”“优孟衣冠”“止戈为武”6个章节,130分钟的表演让全场观众掌声不断。

    汉剧,旧称楚调,是湖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剧中的二黄唱调,是现代京剧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剧又有“京剧唱腔之祖山”的美誉。荆州市艺术剧院院长李先勇介绍,汉剧《优孟衣冠》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改良,融入歌剧、舞剧、话剧等元素,观赏性大大增强。特别是在结尾处,“乐舞退兵”场景利用以编钟为首的“荆楚八音”,让观众感受到楚国民间音乐的繁荣,领略八音合鸣的艺术风采。

    戏曲专家们表示,30年前荆州是汉剧繁盛之地。这些年来,因为历史原因,汉剧渐渐在荆州沉寂。随着《优孟衣冠》推出,沉寂终于被打破,象征着荆州戏曲走向新生。

    “湖北高腔”迎来重生

    湖北高腔折子戏《李慧娘・鬼怨》,体现了高腔“泣颜回”“四朝元”等曲牌艺术的魅力。记者在当天上午排演现场看到,青年演员邓雅倩、朱志刚再现了这一湖北最古老戏曲剧种的魅力。《李慧娘》故事来自明代周朝俊所写传奇《红梅阁》,邓雅倩饰演的李慧娘白衣素袍,唱腔悲怆高亢,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

    作为我省最古老的戏曲种类,湖北高腔到底是怎样的来龙去脉?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地方戏研究室主任高翔。他目前正主持编著《湖北高腔》《湖北高腔曲牌》等书。高翔说,湖北高腔又称清戏,就是因为它是清雅之音,民间甚至称之为“先生戏”,是穿长衫大褂的人爱看的戏。历史上,湖北高腔文戏武戏都十分讲究,据说武戏使用的都是真刀真枪,演员们个个都善武功。

    湖北高腔,是明代四大戏曲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后裔青阳腔,史料最早见于1599年,当时文学家袁宏道在给沙市友人书信中写道:“歌儿皆青阳过江,字眼既讹,音复乾硬……”,说明当时“青阳歌儿”已传到沙市,并且这歌“字眼既讹、音复乾硬”,楚人听之不甚习惯。到1609年,戏曲家汤显祖又写道“年展高腔发柱歌、月明横泪向山河”,说他听到郢地楚伶演唱的腔调有声有色,该剧种已在楚地逐渐流行了。明末清初,湖北高腔进入兴盛期,清中后期一度萧条,1920年代起逐步没落,渐渐濒于失传。到上世纪50年代,我省楚剧开始有意识引入这一古老剧种的唱腔、剧目,使得该剧种表演残存于世。

    如今,“湖北高腔”迎来重生,武汉楚剧院正在筹建湖北高腔专业剧团,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也在搜集整理老艺人的音像资料,以让这一古老剧种得以传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