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湖北十堰:生态红线逼出绿色“红利”
  • 湖北十堰:生态红线逼出绿色“红利”

    时间:2017-04-10 20:26:14  来源:瞭望  作者:

      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大坝泄洪深孔闸门下泄 郝同前摄/本刊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叶俊东 李伟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湖北十堰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按照湖北环保部门生态红线划定要求,十堰市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面积达到15768平方公里,位居湖北全省第一。

      对此,基层干部群众表示,一方面,守好北方人民“大水缸”是十堰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十堰市,面临着脱贫攻坚重任。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面对生态约束,十堰顺势而为,探索经济绿色生态化,生态红线正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倒逼机制,并开始产生真金白银。2016年,十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湖北全省第一。

      一库清水擦亮“生态名片”

      “快看,那就是农夫山泉的取水口。”行走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导游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已经拥有包括农夫山泉在内的多家饮用水企业,从丹江口水库中直接“卖水”。

      来自十堰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最有说服力:环保部门通过对水库和库区多条支流进行的109项环保监测项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常年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曾在丹江口市当地开办的润京水业公司看到,清澈的库水到达企业后,经过一套先进水处理设施加工,进入灌装机、封盖机、检测机、贴标机、膜包机、箱包机等组成的流水线,变成销往市场的新品牌矿泉水。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公司过去以生产黄磷、化工等产品为主,为了“一库清水北送”,企业被关停。2013年年底开始转型做“水文章”,2014年开始建厂产品上市。如今,可年生产20万吨天然饮用水。

      环保部华南环境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文等专家研究认为,丹江口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中国好水”标准。

      “保持水质稳定达标,对我们来说压力不小,一直不敢放松懈怠。”十堰市茅箭区委书记周庆荣说,2014年通水之前,辖区主河道治理已确保了“河水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近年来,当地还对流域内13条支沟“毛细血管”加强管护保洁。

      茅箭区是十堰市主城区所在地,十堰市“先有厂后建市”的情况,形成了城市纳污沟直排河流的历史现象。为了保清水北送,十堰市各城区先后开展清淤清污、管网建设等大量工作。

      据十堰市环保局介绍,当地在治水过程中探索出了“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系统性治理措施,全市先后投资18亿元对域内河流全线治理。

      目前,十堰市污水收集率达95%以上,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7%,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生态红线释放绿色“红利”

      “一库好水,离不开生态红线的保护。”十堰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科科长曲学军对此深有感触。他指着办公室一张全市地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市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生态红线内面积达到15768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红线,是一条约束线。曲学军为本刊记者解释说,按照湖北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尤其在一类管控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在十堰,守好生态红线就是守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全市干部群众都对此有清晰认识,并从中感受到了好生态带来的“获得感”。“瞧瞧这水,多清澈,我们一早一晚都喜欢到这里转一转。”在十堰市茅箭区马家河段,居民们称赞河道保护。而在以前这里污水横流、杂草丛生。

      游步道、健身台阶,路旁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坐落在十堰城区的四方山生态公园,如今成为了十堰市民近山亲山、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晨起傍晚,总能看到前往登山锻炼的人群,人人皆可尽享绿色福利。

      四方山所在的张湾区过去正是“汽车城”的核心所在地,寸土寸金。近年来,当地多次拒绝开发商开发四方山投项目建厂的主意,最终选择了为居民打造绿色休闲之地。

      四方山公园的成型,也是这座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十堰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布局汽车工业基地的战略下,迅速成长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然而,伴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等企业相继搬离十堰。加上严守生态红线、保南水北调的任务,倒逼这个老工业基地城市走生态发展之路。

      破立结合,十堰从此提出了生态工业发展理念,以绿色环保为标准。在引进重大项目时,严格实行环保、发改、国土资源、招商等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对有污染的项目坚决说“不”。近年来,当地先后关停重污染小企业329家。

      对于保生态和谋发展,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有着清晰的认识,“生态建设并不是十堰发展的制约,而是十堰发展的前提,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十堰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一票否决制”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

      在生态环保约束下,一库好水,正从生态资本转变为产业优势。当前,水资源利用已经成为丹江口市支柱产业。优质的水资源吸引着客商前来投资,十堰市已建成农夫山泉、源头水、武当山泉等多家水资源利用企业,洋河酒业等10余个新型水经济项目也陆续建成投产。

      如今,十堰市大力培育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集群,为几十万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现在我们村的有机茶基地已有2000亩规模,带动2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郧阳区南化塘镇黄柿坪村村支书卢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15户,为了脱贫,唯有走绿色产业脱贫之路。

      有着多年种植蔬菜基础的黄柿坪村,正在调整新增小水果项目,还在试验种植油牡丹成功以来,准备流转荒坡1500亩种植油牡丹,在发展观光旅游同时,进行加工提炼增加附加值。

      绿色经济逐步崛起

      在“国贫县”郧西县,当地以五龙河景区等旅游项目为重点,着力以“全域景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为方向,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老百姓在享受绿色福利的同时,还吃上了“旅游饭”。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郧西县、房县、郧阳区等多地,都已经成型多个集现代生态、休闲、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拥有着武当山、丹江水两张世界名片的十堰,去年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3%、24.7%。

      “我在圣和茶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茶园加入了圣和茶园合作社,年底可以分红2万元左右,加上孩子他爸打工,一年收入加起来也能脱贫了。”在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圣和茶叶公司,正在工作的曾秀芳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脱贫收入账。

      原来,贫困户曾秀芳家公婆有病无劳力,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还在幼儿园,家中重担全在丈夫一人身上。圣和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吴红梅知道后,上门鼓励曾秀芳加入合作社,为她提供就业岗位,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

      吴红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自己的合作社已有122户社员,其中贫困户占了一半以上。如今,采茶期来临,合作社成为了采茶观光地,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前来。山秀、水清、气净的生态条件,茶产业为支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新招牌越擦越亮,传统优势也在发挥功能。本刊记者近日在东风商用车总部车间看到,冲压、焊接、涂装、内饰装配各大工艺流水线开足马力,物流繁忙、秩序井然。原来,在高标准环保约束下,十堰“汽车城”的品牌效应依然强劲,形成了汽车生产的新形态、新活力和新优势。

      激活“山水文章”内生动力

      利用丹江口库区优质山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市场前景,正在不断凸显优势。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当地政府在对外招商时,一说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不少外地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丹江口库区的优质山水资源,正成为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依托丰富的优质山水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丹江口库区经济转型发展形势喜人。但是,水源地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受自然条件、区位特征和历史欠账等多重因素影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发展条件较差;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有待更加充分的转化,拉长产业链条;部分基层干部对于经济发展仍存依赖上级部门投资等思维。

      对此,张维国表示,水源地生态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内需要加快产业的发展,对外需要加快开放的力度,实现“内外兼修”,尤其需要激发内生动力。令他欣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十堰基层干部,主动产生了加大水源地品牌宣传力度的判断和共识,只有不断放大生态优势,才能换来金山银山,才能护好绿水青山。

      在张维国看来,当前十堰水经济正在崛起,品种逐渐多元化,发展前景乐观。比如,水源地柑橘等生态农业资源同样具有优势,可以尝试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市场细分化中提升效益。

      本刊记者了解到,湖北十堰为保水质,全面取缔库区网箱养鱼。今年上半年,这一任务必须全面完成。下一步如何做好生态渔业发展规划,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一条脱贫致富新出路,正成为摆在当地干部面前的一道急需解决的必答题。

      此外,专家们也建议,水源地可积极利用京津冀等受水区对口协作机制,通过兴办项目、拓展市场、人才交流、资金帮扶等途径,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招商引资,做大“水文章”,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升合作空间,促进水源区转型发展。

      “这几年,我们着力将十堰打造成为宜居宜人的生态城、山水城、旅游城。”张维国说,我们相信能够守好绿水青山,更能为老百姓换来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连迅)

      

    • 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引热议 东湖绿道总长将达124公里
    • 生态优先 恩施州、十堰市生态价值均超10万亿元
    • 为后人减负 武汉20年来近4万人选择生态环保葬
    • 武汉公益生态环保葬启动 已有近4万人选择生态葬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