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余华来汉“春讲”:伟大的作家会给自己制造难题
  • 余华来汉“春讲”:伟大的作家会给自己制造难题

    时间:2017-04-12 00:09:51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

      昨天上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2017年春讲”活动在著名作家余华的授课中拉开帷幕,每次的春秋讲学场场爆满,已经成为一道风景。余华跟中文系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文学人生。  

        成为作家和一个人、一本杂志有关

      余华说,他能成为一个作家,离不开《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和文学杂志《收获》的鼓励、发现。

      1986年,余华在浙江海盐河边的一个小房子里写完短篇小说《十八岁》,“当时兴奋极了,我带着这部作品去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青年作家的精神领袖李陀。”当时李陀想编一期青年专号,发现一些新的声音,他看到《十八岁》,直接跑到我房间告诉我:你现在已经走在中国文学的最前面。“这样的评价令我吃惊,这部小说发表在《北京文学》的头条位置,引起了一些关注。后来,他又把我推荐给了《收获》杂志。”

      这次推荐,让余华和《收获》结下不解之缘,这本杂志发表过余华接近八成的作品。“当时的编辑非常认真,都是集体谈论后再发表。”有一次,《收获》的责编对余华的文稿进行了删减。“我没想到编辑会对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文稿如此认真,竟然在信纸上手抄原文,把改动的内容抄在下面邮寄给我看,当时我非常感动。”

      说起《收获》当时的主编巴金先生,余华充满尊敬。“我们这代作家非常幸运,因为遇到了巴金。虽然他晚年饱受病痛折磨,连他自己都说‘长寿对我是一种惩罚’,但巴金先生的长寿让我们80年代的作家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成长。”余华回忆,当时自己的部分文稿,巴金都会亲自看,《许三观卖血记》是巴金躺在病床上,由女儿念给他听的,听完后,巴金表示同意发表。

      “正因为有李陀的鼓励、《收获》的发掘和支持,我知道自己在二十多岁时写下的东西,是中国最好的作品之一。”余华的自评让台下响起掌声。

      《活着》的名字来自午睡后的灵感

      小说《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他自评“这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1992年初,我开始构思下一部小说,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写,直到一个午觉起来,脑子里出现‘活着’两个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名,于是就开始创作。”余华说,写作有时跟人生一样,写长篇小说时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写作的难点并不是把小说写得花哨,而是当你要放弃时,依旧可以写下去。伟大的作家不会回避难题,而是给自己制造难题。”

      当时张艺谋从《收获》的清样上看到《活着》,就决定把这部小说拍摄成电影。无论是当时的电影还是后来由孟京辉执导的同名话剧,都取得了成功。余华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评价也十分有趣。“电影《活着》是换药不换汤,话剧是换汤不换药,故事忠实原著,但舞台非常现代。”记者钟磬如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武汉晚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