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楚才”特等奖候选作品今起公示
  •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楚才”特等奖候选作品今起公示

    时间:2021-01-14 07:05:00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作者:向洁 戴亮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向洁 戴亮)1月14日至16日,第36届楚才写作大会暨“学习强国”主题征文活动拟评特等奖候选作品将通过长江日报官微、“楚才竞赛”微信公众号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第36届楚才写作大会暨“学习强国”主题征文活动于2020年11月28日以线上形式举行,共有48106名学生报名,提交作品46425篇,参赛率达到96.51%。

    线上举行的“楚才”,报名、查看命题、作品提交、评审、结果查询等全流程均在线上进行。评审工作沿袭传统模式,分为初评(两轮)、定评(两轮)、终评、终审等6个环节。拟评特等奖作品还要经过社会公示、网络查询、进校走访等3个环节。

    长江日报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此次活动的参赛率是有正式数据统计以来最高的,优秀作品也比往届更多。以首次以图表形式出现的6号赛题为例,它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4个组别,一亮相即受到高度关注。此次获奖的不少作品就出自该赛题。

    该赛题以图表形式展示了“中国当代家长对孩子前途的预估变化”,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引人深思。赛题要求选手根据图表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家庭、家教实际和未来发展写出作文。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小作者写道:“深夜10时30分,我终于写完作业了。回头看妈妈是不是还在盯着我,只见妈妈拿着手机在沙发上睡着了,手机屏幕还亮着。偷偷一看,居然是我的任务安排表,各种各样的色彩代表着各种课程。我太难了!”

    “我就是个普通的孩子,上个普通的中学不行吗?”面对令人窒息的周末课外排课表,另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小作者通过文章发出呐喊:“什么‘985’‘211’,我只想痛痛快快地打几场篮球,随心所欲地玩几把游戏……我也许不能按照您预估的线路前行,但请您给予我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小作者以卞和献玉的故事抛砖引玉,激励广大同龄人:“每个孩子都像一块石头,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遇到‘卞和’。不过,‘卞和’并不常有,而细心的工匠则处处都在,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精心地打磨着我们,细致地雕琢着我们……于是,有些石头变成美玉,有些变成雕像,更多的被修整规划,铺成路,筑成桥,建成高楼大厦。不论是哪一种,总能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优秀的作品究竟好在哪儿?1月14日起,拟评特等奖候选作品进行公示。楚才竞赛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公示期为3天,公示不设名额指标,一切以质量为准。公示期间,作者信息仍未“解封”,处于保密状态;所有特等奖作品的产生,要经过两轮初评、两轮定评、终评、终审、社会公示、网络查询、进校走访等9道程序;质量、原创、真实是“楚才”评奖的核心标准。同时,考虑各年龄段的能力差异,兼容并包。如果您发现公示作品有抄袭、舞弊现象,请在“楚才竞赛”微信公众号上留言。一经查实,将取消作品候选资格。

    (扫码关注“楚才竞赛”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第36届楚才写作大会暨“学习强国”主题征文活动拟评特等奖候选作品如下:

    【候选作品】

    一个班干部的公开信

    (三年级,2号题)

    某日,班主任唐老师夹在数学书里的一张纸条引发了班上的一场大地震。

    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全体同学,大家好!我不想当班长了,咱们班的同学……”,这用力刻在纸上的字,一看就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过后面的文字因为被夹在书里,内容成谜,引发同学们的无限遐想,议论纷纷。

    不过,对此我倒是不吃惊,唉,谁叫我们在一个这么“神奇”的班级呢?有多神奇,听我给大家说道说道。

    先说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唐老师以“唐僧式”的语言而闻名,数学课上,有同学窃窃私语,唐老师开始念紧箍咒:“你们不要说话!你们说话我就会不高兴,我不高兴就会说你们;说你们你们又不高兴,你们不高兴我也不会高兴,但不说你们我会更不高兴……”

    顿时,班上鸦雀无声,我觉得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在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的同桌——憨憨的小王同学一脸无奈地问我:“唐老师现在高不高兴呢?”

    还有我们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式的孙老师,她十分擅长利用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来解释让人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比如孙老师为了说明转折词因果关系,突然在炎炎的夏日里关掉电扇,指着静止的扇叶说“关掉开关是因,那果是什么?”,全班齐答“热!”……好吧,孙老师一时语塞,赶紧打开了开关,继续寻找下一个道具。

    但是,幸亏有这样各显神通的保驾护航,才使得我们能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这次武汉疫情期间,我们更是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七十二变”,他们一会儿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严师”,一会儿是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生活的“慈母”,一会儿又成了我们的知心朋友。可是,话又说回来,到底是什么事气得班长要“辞职”呢?

    正当全班同学讨论得激烈时,班主任迈着矫健的步伐跳上了讲台,那劲头儿有点像钟南山爷爷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下台阶的情形,看样子心情不错。

    只见唐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急不慢地抽出了那封信,用略带神秘的语气说道:“下面我想请咱们班的王小玉同学上来念一封信,同学们请认真听!”终于这件谜案的主角要登场了。

    “全体同学,大家好!我不想当班长了。咱们班的同学思维活跃,团结友爱,特别是在这次武汉战疫期间,当老师和同学们知道我父母都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无法照顾我的学习时,纷纷向我伸出了援手,老师们每天耐心地给我补课,同学们轮流跟我视频聊天,给我讲笑话。对此我想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也认为咱们班每一位同学都是最棒的,所以我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天班长,咱们齐心协力,让咱们班和武汉一样,以后每天不一样!”

    顿时,班上掌声雷动。这次的谜案终于在大家的感动中真相大白。

    神奇的三(1)班,神奇的我们,未来还将创造更多的神奇。

    推荐语>>>

    小学三年级,几百字的文章,却能呈现很多元素,或悬念,或童趣,或正能量,既有意思,也有意义。

    在“神奇”的主线下,很自然引到疫情期间的经历和感受。班长作为医护人员的子女,得到了特别的“呵护”,无以为报,进而萌生“人人皆可当班长”的神奇想法,这真是莫大的“集体夸奖”和自信互信。

    神奇的三(一)班,给予我们很多美好、温暖的想象。


    【候选作品】

    灰太狼的面包店

    (三年级,5号题)

    “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果然回来了。不过,这一次它是来开面包店的。

    灰太狼想:我得采集一些上好的材料才能开张。

    “咚咚咚”,灰太狼敲开牛大婶家的门,向牛大婶买奶油。

    牛大婶斜瞅着灰太狼,满心怀疑地说:“你又在憋什么坏主意?”灰太狼赶紧解释道:“不是不是,我是想开一家面包店。”

    牛大婶心想:这家伙蛮可疑的,它难道真的不想吃羊了?我要试探一下它。于是牛大婶说:“你抓一只小羊羔来给我做伴吧!我平时太孤单了,你如果能做到的话,我就给你奶油。”

    灰太狼一口拒绝了:“我做不到!”于是,牛大婶把它轰出了门。

    第二天,灰太狼又上门了,它把自己装成了一只小羊羔,对牛大婶说:“我跟你做伴好不好?”牛大婶一下就看穿了,犹豫了一番还是把奶油卖给了灰太狼,并叮嘱它:好好开你的面包店吧!

    “小白兔乖乖,把门开开。”灰太狼又敲开小白兔家的门,说:“我要开一家面包店,我想来买点果酱。”

    小兔子吓了一跳,它害怕灰太狼又使坏,于是就说:“我没力气打洞了,你帮我在大树旁打个连通的洞吧!你如果能做到,我就把果酱卖给你。”

    其实小白兔在大树下藏了很多糖和果酱。灰太狼用力打洞,打着打着,发现了一瓶又一瓶各式各样的果酱,馋得直流口水,可它最终还是忍住了。小白兔验收灰太狼打好的洞时,发现果酱完好无损,于是爽快地把各种口味的果酱和糖卖给了灰太狼。

    开心的灰太狼来到了最后一站——母鸡大姐家。灰太狼还没说明来意,就被鸡大姐拿着扫把追打。灰太狼边跑边解释:“我要开一家面包店,我是来买鸡蛋的。”

    鸡大姐气呼呼地说:“前两天我的一大筐鸡蛋被坏蛋田鼠偷走了!如果你能帮我追回来,我就把鸡蛋卖给你。”

    灰太狼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灰太狼冲进田鼠的老巢,用狼的本事跟田鼠们打了一架,顺利地抢回了鸡蛋,鸡大姐捧着要孵小鸡的鸡蛋,一个劲地感谢灰太狼,然后专门挑了一大筐不孵小鸡的鸡蛋卖给了灰太狼。

    灰太狼顺利地购齐了食材,认真地做了满屋子的面包,香味飘到了森林里。

    开业那天,来了好多小动物。牛大婶、小白兔、鸡大姐都带着各自的朋友来了。大家都听说了灰太狼正直、诚实、勇敢的故事,都来支持它的面包店。

    推荐语>>>

    一篇很有趣的想象作文。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小作者构思的逻辑路线:灰太狼开面包店需要食材,因为“固有形象”,每一种食材的采购都需要接受考验,或品性,或能力,灰太狼做到了,小作者的设计也到位了。

    不必纠结“狼”的本性,就像不必在意“龟兔赛跑”真的会发生吗?童话和寓言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小作者也想用灰太狼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品行会有因果善报。


    【候选作品】

    无言的舞台

    (三年级,6号题)

    当北风疯狂地奔走在街面时,我正站在温暖的湖北电视台的舞台上,那时的我一反常态,犹如一个被偷走了魂魄的孙悟空定在了那里。

    那一年冬天,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了湖北电视台的《童声朗朗》节目,经过翻山越岭式的选拔和刨根问底式的考察之后,我终于站在了那扇通往舞台的旋转门里。

    此时此刻的我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我曾经无数次地站在后台,可从未像这次一样如此紧张,紧张得甚至听不到台上的任何声音,耳朵里像钻进了一只蚊子,嗡嗡作响。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赶走了那只吵闹的蚊子,随着旋转门的转动,我一阵眩晕地来到舞台上。现在的耳朵突然听得特别清楚,听到了身旁主持人的声音,听到了台上四位嘉宾的声音,听到了台下爸爸妈妈被采访的声音,可我为什么张不开口?

    此时的我,特别着急,急得手不知往哪儿放,双腿不住地发抖,天哪!我怎么会这样!我可是无数次站在台上,拿着奖杯,面对镜头,自信地微笑。我似乎看到了台下妈妈失望的眼神,可这次我找不回来原来的自己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西游记》里的一个画面:每当孙悟空遇到困难,就会将自己的真身定住,魂魄飞到天上去请救兵。

    可是此时的我,到哪里去请救兵呢?我真想把舞台上空打出一个窟窿,让自己飞走。

    这是一个访谈节目,这一期的议题是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和关爱。妈妈对主持人说,我四个月会叫“妈妈”,六个月就会叫身边所有的人,一岁时已经可以正常说话了。因为语言发育很早,所以决定培养我当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于是就有了我一路的辉煌——妈妈骄傲地介绍,我上过央视,主持过春晚,获得过很多关于主持与朗诵的一等奖、金奖……

    可我今天的表现,仿佛让妈妈在镜头前撒了一个大谎,无地自容。我很心疼妈妈,很想帮妈妈挽回颜面,想张嘴说点什么,却又接不上话,可大家也没有按我背的对话稿来问呀?回想原来每一次登台,都是直接背诵主持稿或者朗读稿,也没有参加过这种现场谈话式的节目。妈妈呀!您有没有问过我想不想参加这个节目,能不能完成您这个任务,为您再争一份荣耀?

    妈妈,我特别想对您说:我其实就是一个爱说话的小女孩,喜欢和同学一起叽叽喳喳,和好朋友窃窃私语,更喜欢和爸爸妈妈把家里变成一个麻雀窝。我不喜欢站在空空的大舞台上,面对冷冰冰的镜头,说着一些被安排好的话,我不想生活在剧本里!

    ……下台后,我看见爸爸妈妈和剧组的工作人员聊了很久。

    走出电视台的大门,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了一样疼,不知不觉,我的脸上多了几滴滚热的泪水,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想说。

    可是此时,妈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好啦!你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对妈妈说:“我有好多话想和您说呢!”

    “走吧,”妈妈说,“回家聊天去吧!”

    电视台前的人行道上,留下了我们温暖的背影。

    推荐语>>>

    好文章来自构思,更源于生活。所以,与“楚才”结缘,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体验和感受。

    故事很简单,心思却很复杂。而且其中的一些坦白、反思、质疑,有典型意义、有启示价值、有感染力,触动人心。

    想站上“楚才”的顶端,就要能把自己“缩小”,又把自己“放大”。


    【候选作品】

    196只饭盒的奇迹

    (四年级,1号题)

    医生说,爷爷能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而我知道,这都是因为那些有“魔法”的饭盒。

    爷爷是在2019年10月的时候住进医院的,严重的中风,让曾经强壮的爷爷变得很虚弱。开始的时候,他还能动,2020年开始后没多久,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连抬抬手都很困难了,甚至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说话都非常吃力。

    有一天凌晨3点,爸爸接到医院电话,爷爷被送进ICU抢救了,让爸爸赶紧过去。虽然这次爷爷顽强地挺了过来,但是从此以后只能靠呼吸机生活了。就在这个时候,更可怕的时情发生了。

    新冠疫情来了!

    爸爸再也不能去医院给爷爷送饭了,爷爷的身体吃不了外面的饭菜,怎么办?

    妈妈从超市里“抢”了一百个一次性饭盒回来。“只有这么多了,”妈妈告诉爸爸,“超市里好多东西都没有了。”爸爸好半天都没说话,后来我听到他很小声地说:“应该够了,医院让家里准备后事。”

    第二天,爸爸起得很早,给爷爷做了白萝卜,放到肉和鸡蛋里,一大饭盒的东西。爸爸是个“美食家”,以前做饭都眉飞色舞,还吹口哨。可这次给爷爷做饭,他一直不说话。只是在最后跟妈妈说了句,老爷子是肺部出了问题,要多吃萝卜。爸爸在饭盒上标了一个“1号”,妈妈问他为啥,爸爸说:“过几天你就知道了。”说着,就提着饭盒出了门,“不能进医院了,我送到大门口,陪护师傅来拿,一会儿我就回。”爸爸回来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一场雨正好让他赶上了,哎。

    就这样,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饭。有一天早上他睡过了头,起来就嚷嚷“完了,爷爷要饿肚子了。”说着就给陪护师傅打电话,只听陪护师傅在那边说:“你放心,我还有一点面条,给老爷子煮了,知道你太辛苦,没给你打电话。”爸爸听了电话,好久好久没说话,我知道爸爸其实不喜欢农村来的陪护师傅,这次是没办法才请的。爸爸起床后,又开始默默地做饭,这次他做了两盒,一盒给陪护师傅,一盒给爷爷,我记得当时饭盒上标着的是“17号”和“18号”,从此以后,爸爸送饭都是双份的。

    每天爸爸都会给医院打电话,有一天,医院给爸爸打了电话:“明天的菜里面不用放萝卜,现在不需要顺气了。如果有芹菜和黑木耳,明天就送过来。”后来,我听见爸爸经常在电话里和医生商量吃什么,说得比较多的有山药、鸡蛋、鸭梨之类。爷爷住的是中医院,医生说,饭菜就是药,吃错了不得了。

    后来,我还听到了各种菜名,现在也记不太清楚了。总之我觉得那段时间,爷爷吃的东西比我好。爸爸为了找这些东西,每天在各种网上平台下订单。有些蘑菇,我从来没见过,是从东北那边快递过来的。我们家的饭盒每天就像变着魔术一样,装着各种不同的东西,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黄色的,有时候是绿色的。饭盒越来越少,爸爸反而越来越开心了。

    100只饭盒眼看就要用完了,爸爸又买了100只。那天他很开心,好像这些饭盒就是“月光宝盒”,能够实现所有的愿望。可就在这天,他有急事,雨又特别大,怎么都叫不到外卖小哥。没办法,爸爸给社区打电话求助,没过多长时间,来了一个戴眼镜的大哥,浑身都是湿的,把饭菜送走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下沉社区的党员。这时候,我想起了下沉社区的妈妈,她会不会也为别人的爷爷在送饭呢?

    眼看饭盒又要用完了,武汉恢复交通了。爸爸提着195和196号饭盒,带着我和妈妈去看爷爷。到医院的时候,我们惊呆了:整个医院只有爷爷一个病号。原来,疫情期间,其他医生都去支援定点医院了,留下一组人专门照看爷爷。

    医生说,要感谢陪护师傅,那么危险的环境都没有放弃爷爷。陪护师傅说,要感谢医生,没日没夜抢救还不让说,怕我们担心。爸爸对我和妈妈说,我们都要记得196个饭盒的故事。

    我虽然还不是很懂,但我知道,爷爷还活着,我们还是幸福的一家。

    推荐语>>>

    疫情期间很个体的侧面,既呈现了特殊的民生,又观照了城市和国家的大背景。

    “生命至上”的理念,成为文章的灵魂,从父亲身上,从一家人后来去到医院看到的情景,一小一大,都能体现出来。文章中还融合了父亲的孝道、农民工的朴实、母亲的舍小家为大家……从而显出了相当的厚度和温度。

    个体能映射时代和社会的光芒;不幸中也能体悟幸福和满足的味道。


    【候选作品】

    家校微信群

    (五年级,3号题)

    老爸当着我和老妈的面,打开家校微信群,大拇指悬在“删除”的红色按钮上,准备恶狠狠地按下去,我和老妈鼓励他:“删吧!删吧!”他犹豫了一下,却在群设置里点了消息免打扰,还自我解嘲:“先判你个死缓,以观后效。”我和老妈都笑了。

    不知为什么,老爸这几天和我们班的学校微信群“杠”上了。老妈说:“微信群就是一个‘线上社交圈’,你爸这是得了社交恐惧症了。”而我偷偷去问老爸,一向自认为是我的“好哥们儿”的老爸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他在班级微信里“社会性死亡”了。

    虽然我对他说的话半懂不懂,不过这件事情我倒是知道得一清二楚,说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自打小学一年级起,老师就建立了家校微信群和QQ群,一个用来发通知,一个用来布置和上传作业。布置作业的QQ群里比较冷清,倒也常常相安无事。而微信群,用老爸的话说,就是他手机里的炸弹引信,引信一拉,手机立马就会爆炸。

    这不,前天老妈出差,临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让老爸“上点儿心”,一定要照顾好我的学习和生活,明天晚上她就回来。老爸满不在乎地说:“放一万个心,肯定没问题,肯定没问题!”

    昨天早上上课铃要响了,老爸才开车把我送到门口。我一下车赶紧往学校狂奔,但开车没走多远的老爸还是接到了第一枚炸弹——今日迟到同学名单。而我“荣幸”地以1分半钟的差距位列名单之末,老爸虽然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谁叫他喊我起床晚了呢。

    到了单位,他接到了第二枚炸弹:昨天老师在微信群里通知,今天下午有消防演习,需要穿校服,早上起床时,我睡得迷迷糊糊,而他更是把这事抛到了脑后,没办法,他只好给爷爷打电话。好在爷爷住得不远,接到电话后就到我们家拿了校服,送到了门房。

    就在下午放学时,被炸两次却有惊无险的老爸本来以为可以平稳过关了,第三枚作弹又来了,原来昨晚的作业他忘了签字,被点名。紧接着第四枚炸弹——忘带美术作业,第五枚炸弹——我上课和同学讲话……我猜他应该有点麻木了。

    在第六枚炸弹袭来的一瞬间,老妈的温柔问候也到了:“亲爱的,全面接管儿子的一天过得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我快被你儿子气死了!还有那家校微信群,让我一天都没能好好工作!”当老爸编了这条信息,恨恨地点完发送时,老妈的电话随后到了,“你怎么把回我的话发到家校微信群里了?赶紧撤回!”

    老爸很快点了撤回,虽然我估计没多少人看到这条消息,不过据他说,他放学接我时很多人对他笑,我觉得他敏感了。

    老妈终于出完差回来了,爸爸又想恢复他甩手掌柜的状态,而且扬言退群,免得再出丑。老妈说就因为他平时关注群太少,才会状况百出,以后应该多看看群。

    虽然老爸给微信群“判了死缓”,不过我有时会看见他悄悄点开微信群,津津有味地看着……

    推荐语>>>

    一部生动、有趣的家庭短剧。

    围绕家校微信群,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发生的“事故”和故事,我们直观感受了当下家校沟通的“快捷”“直白”甚至“严肃”“残酷”,是好是坏?有效还是恼人?众说不一,见仁见智。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曾经洒脱的爸爸在临时“顶班”接管孩子后出现的一系列状况、窘态,家庭教育的典型原味出来了,可爱、好笑之余,也让我们有很多的思考。

    学校老师不容易,父母(尤其是妈妈)也不容易,这里面不好说是非对错,需要的是更多的互相理解,各自理性。


    【候选作品】

    超市战疫记

    (六年级,1号题)

    我的大伯是一位“新农民”,与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不同,他虽然也一样长得黑瘦黑瘦的,一样种地,但他的地里种的是一排排桔子树,并且是有专人养护。他的主要收入也不来自于土地,而是超市——连锁超市。

    只有小学文化的大伯曾经想通过参军改变命运,失败后“无所事事,招猫逗狗”(我爷爷的原话)了两年,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短短十余年,他居然从一家小卖部的老板晋级为有三家超市的“老总”。

    每次回老家过年,我都会听到很多人说大伯的各种“有用”,但我却一直没觉得他有什么厉害的,我的数学题,他连题目都读不懂;我看英文动画片,他嘟囔着说:“呦,能听懂鸟语哦。”这也算了,毕竟他也就乡村小学毕业,可人人都说钱多到花不完,我却常常看见他为了一两块的进价,和人争论很久。

    有一次,大年三十了,我们全家刚看完春晚睡下,突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响起来,过一会儿,大伯就摸黑出了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他一头冰花地走进来,兴高采烈地说:“昨晚有人来买鞭、买烟,超市全搬空了,我还去仓库又给他搬了一趟,赚了一千多呢!”我心里暗暗嘀咕:至于嘛!大过年深更半夜的,又下着雪,有必要为这一千多块折腾几个小时?再看大伯笑得市侩十足,更加觉得当初他的决定十分英明,他这样只能当农民。

    去年,我们带着年货回到老家,没两天就传来武汉封城的消息,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了。

    刚开始,大家都还为幸运离汉而高兴,后来新闻里武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家里人都渐渐沉默了下来,大人们天天都抱着手机看各种消息。

    武汉封城第三天,大伯带回了几大包口罩,爷爷问:“哪来这么多?昨天我去药店,说整个湖北都不好买。”大伯嘿嘿一笑:“我找了个以前的老关系,武汉一封城就喊他给我发货,今天到了,五大箱的口罩!街对面勇娃子那里口罩卖8块一个咧!”

    爷爷没说话,家里静得连大人们的呼吸声都听得到,老爸咳了一声,问:“你准备卖多少?”大伯伸出了两个手指头,“二十?”我瞪大了眼睛,“这也太赚了吧!一个20,那一箱……”大伯笑了笑说:“2块,现在没办法,进价涨了,咱也得涨五毛,不然油钱、路费,得多亏本啊!”

    爷爷猛拍了一下大伯的肩膀:“好!就2块,咱家不赚这国难财!还有米、面,仓库里有的都按原价卖,新进的不亏本就行,咱不赚这钱。”大伯眯着眼嘿嘿地笑着,我第一次觉得,大伯的笑似乎也没有那么市侩了。

    武汉封城第四天,大伯的连锁超市里,三名不同超市的员工同一天都上报发烧了。大伯把消息带回家,大人们又围坐在桌前。

    “怕不会是那个病吧?”爷爷问道。

    “超市要不就关上?”爸爸说。

    “不能关!”大伯猛抽了一口烟,“几个小伢都待在家里,小弟(指我爸)一家从武汉来也待在家里,爸妈年纪大了,也不出去。其他人咱们都住超市去,员工全部回家,工资照发。超市咱们守好,不能关,关了就乱了。”

    我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关了就乱了”,但随后几天,大伯说政府开始管控了,第一条就是保障民生。大伯他们十几天都没有回家,爷爷担心得常常半夜还守在电脑前看超市里的监控画面,老家也开始封闭社区了,马路上连行人都没有。大伯拿着乡政府的批条,穿着全套隔离服,去宜昌进了两车大米,没人能出社区,大伯他们常常送货送到半夜。

    时间在焦虑与不安中过得特别慢,我感觉像有一个世纪那么久,才在家门口看见了两个穿隔离服的人。“大伯!二伯!”我惊喜地喊道。“快拿酒精来给我们喷一下!”二伯喊道。家里人都围了出来,大伯忙说:“别,我先洗个澡,都臭了,现在统一安排,我们吃口面,马上得去送货。”

    爷爷、爸爸在桌前听二伯讲那个卖高价口罩的勇娃子被抓了,政府领导来超市检查,大伯受表扬了,送货划定了区域,货价与平时一样……

    “一切听从党指挥,理想信念坚如钢,坚如钢,光辉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大伯的歌声从浴室传来,好像是刚打了胜仗的士兵一样,歌声嘹亮。

    看着胡子拉碴的二伯,听着大伯走调又兴奋的歌声,不知怎的,眼前就一片模糊,有什么东西从眼角滑落,烫烫的,心里却一片平静……

    推荐语>>>

    一个大家庭在疫情期间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农村抗疫的一景。

    “大伯”的“新农民”形象,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放在特殊的矛盾冲突背景下,显出了典型性、生动感和人情味。“对比”“转折”“反差”的经典元素,在文章中也自然到位。

    除了正能量,从写作的角度看,一些细节的处理可圈可点,为人物形象(包括爷爷、二伯、老爸)和文章主题加分不少。


    【候选作品】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六年级,6号题)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许三多(电视剧《士兵突击》)

    就在刚才,一小时前,我们全家接到一个电话,我的姑姥爷抢救无效去世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面对死亡。

    姑姥爷年纪并不大,部队退伍后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脸上总是挂着河北人特有的憨憨的笑,我非常喜欢他,前半个月还看到他在家族微信群里留言,让我们全家注意不能放松防疫意识,不要给自己、给政府添麻烦……唉,世事难料,此时的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似恐龙,永远自带光芒;一种似蟑螂,不起眼,但努力、开心地活着。

    我,个子小小,胆子小小,又名“小屁”(因为从小肠胃不好,爱放屁,亲爹特赐名),唯一眼睛大点,还曾被同龄小女生称为“大眼小怪”,自我定位归属“蟑螂科”。

    从小,父母就不认为我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从来不会跟我提什么清华北大、985、211的,说的最多的就是“只要努力就好”。

    记得初上小学时,年龄偏小的我在班上处于“小屁孩”之流。人生第一次小测验,老师给了“丁”。我回来问妈妈:“丁是什么意思啊?”妈妈尴尬地笑着说:“甲、乙、丙、丁、戊、己……你是第四名。”

    “可没有同学得戊了啊?”妈妈抓了抓后脑勺,想了几秒钟。“没事,咱们再努力。就像在幼儿园游泳不过关,你说,没关系,我们练100次。后来,比赛得了第二名啊。很快你就会得‘甲’了。”

    “嗯,妈妈,你给我报听写,报两遍!”那时起,小小的我有个大梦想,就是考双百分。

    十岁那年,偶然读到一首诗:“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那年春天,姥姥家院子里的桃花开了,鲜红的花瓣在阳光下分外晶莹,上前吸吸鼻子,一股淡淡的清香缓缓渗入。

    好景不长,不久,妈妈生病了,姥姥、姥爷为了帮忙照顾,搬来跟我们一起住……接着更不幸的惊天大疫情突袭而来。从冬到夏,我每天紧张地看着新闻里不断变化的数据,认识了钟南山老爷爷,被“王炸天团”震撼!偶尔我也坐在窗台边望着窗外的常青树,跟姥爷问一句:“姥爷,你家里的桃树不浇水,会不会死啊?”

    那时家里人似乎很忙,70岁的姥爷重返医院做起了后勤工作,爸爸每天电话不断,病中的妈妈胳膊上插着输液管没办法做常规维护,却还想办法为帮助过她的护士阿姨们找护手霜,而一向乐观的姥姥则把广场舞搬到了家里客厅。

    春天终于来了,姥爷说他们可以回家看看了。我迫不及待来到桃树前,印象中美艳的花瓣落了一地,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憋闷,不禁长叹一口气。

    “哟,还会叹气了?”姥爷笑着拍拍我的头,“看,我的桃树结果了!”

    哇,真的,一个个绿绿的、毛绒绒的小桃子,正昂着头,透过绿色叶片好奇地打量着我呢。我突然明白了,落花那一刻也孕育着成长的希望。人如花,也会遇到许多变故,但也可以在不幸中成长、崛起。

    现在的我离小时的梦想越来越近,争取考试第一名又成了同学之间的流行梦,可父母很严肃地对我说:“人生有许多场考试,充分享受努力的过程就好。人生的积累,就像滚雪球,你才11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我想,其实不管多少岁,只要你想,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尤其是那个快意恩仇、刀剑如梦的江湖,大侠习得绝世神功,惩恶扬善、千秋盛名。这样的故事我们总是百看不厌。但最近,爸爸带我看了一部连续剧《士兵突击》,“傻子”许三多,像傻子一样坚持,像疯子一样努力,也许是最聪明的活法。许三多的人生曲线,没有一段是向下走的。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向尘世外望一眼。”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可以去做的,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推荐语>>>

    自述夹杂着内心独白,文章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沉静和淡然,令人惊艳。

    把6号题写成这样,是我们没有料到的。小作者的气质,超出我们对于少年的想象。一个小孩,静静地成长,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汲取生活的营养,惹人怜爱又让人欣慰。

    文章中,我们也看到了小作者的“家教氛围”:父母是开放式的,自由开明;祖辈们各有各的忙碌和寄托。在并以“我”为中心的环境里,少年反而兀自个性化成长。

    每个少年都是“不同的树叶”,家教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但各自安好,就是家庭和孩子成长的“晴天”。


    【候选作品】

    那一抹绿

    (六年级,1号题)

    乡村的早晨格外静谧,随着一层朦胧的薄雾被第一缕晨光吸走,天亮了。我迫不及待站在窗前眺望,寻找桥边那“一抹绿”。

    (一)

    “一抹绿”的名字是我取的,那是它与外公菜园子的故事……

    乡下的外公有一块自留地,那是外公的命根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坐落在河岸边,是外公自己开荒出来的。

    这块园子离外公家的后院只有二十几个台阶的距离,就像个小小操场,足足有200平方米左右,被合理分割成很多区域,种植果树、蔬菜……

    外公种的瓜果蔬菜远近闻名,说起谁家菜好吃有土香味?回答一定是那刘爹爹家的,说的是外公!外公的菜就是有机、无公害的代名词,他从来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子是自己精选种出来的,统统还是井水灌溉呢!

    外公天天在菜园子摆弄他的宝贝,松土、浇水、架枝、播种……总之有忙不完的活儿。累了就坐在石头阶上抽支烟,喝口井水小憩一会,自言自语:“现在国家政策好,过去种菜是为了温饱,现在种菜是乐趣,是锻炼身体!”

    那里自然成了我和姐姐妹妹童年的乐园,我们在芦苇林捉过迷藏,在花生地里摔跤匍匐,玩萝卜蹲、撕名牌……

    我们每逢假期就特别想回乡下去,想看看外公的园子又有多少宝贝移民进来,又有多少绿油油、黄澄澄、金灿灿闪亮登场!

    记得读二年级时的暑假,车刚刚到家门口,我和姐姐、妹妹一溜烟冲进菜园子寻找外公。看,那个头戴黄土色草帽颈上还绕着一条发黄了的白毛巾的,就是外公。他低头正在给大南瓜搬家呢!

    “外公!外公!”我们几个姐妹似蝴蝶向外公奔去,外公看到我们来了可高兴坏了!他一边高声答应一边笑着向我们招手过来帮忙,我们哪里是帮忙?在菜地里一通乱窜,撞掉了辣椒,挤掉了黄瓜花,还把细长的豇豆当鞭子甩……

    玩累了,我们就在草坪上打滚,或跷着二郎腿躺着,仰望着天空玩“干瞪眼”的游戏。外公怕太阳刺眼,就地掐了两片芋头叶子盖在我们的脸上。这一幕被过路的人看到,拍照发到网上,外公的园子竟然成了网红,成了农家乐打卡点,圈了不少粉!我们玩饿了、渴了,就手摘来黄瓜、番茄、果子吃个饱!

    夜晚,仰望星空,耳畔有潺潺流水声,外公给我们讲很多神话故事:《封神演义》《牛郎织女》……一串串童铃般的笑声在菜园萦绕……

    (二)

    假期结束,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菜园,回武汉上学。转眼间,我已经九岁了,突然接到外公打来的电话,声音有些低沉,希望我们和舅舅家这个国庆节都回去。

    哦耶!我高兴得蹦了起来,心心念念的菜园子又要见面啦!

    回到老家,一切照旧,外公仍在菜园忙碌着,外婆在厨房忙着做好吃的。

    “小桥,小云,你们带着孩子把所有成熟的水果、蔬菜全部摘下来!”外公吩咐。收获的氛围总觉得少了一些喜悦。

    妈妈和舅舅疑惑不解:“都摘下来做什么?要去卖吗?”

    “别问那么多,老头子要你们摘就去摘吧!”外婆的话让大家有些纳闷。

    晚上,外公家来了一群人,说是镇政府拆迁办的,一个戴着鸭舌帽的领导模样的人说:“国家现在大力建设新农村,这条河马上要建一座大桥,刘爹爹你是老党员,带个头,你这块地正在引桥上,政府也会有相应的补偿。”

    “是的撒,这座大桥建成后村与村之间交通便利了,桥对面已规划建一个千亩果苗实验基地呢!”一位年轻的眼镜叔叔跟着补充。

    外公低头沉默了一阵,我心里暗暗替外公回答:不答应,不答应!这是外公的命根子!

    没想到,外公嘴里蹦出了一句话:“修一座桥造福几代人,在我有生之年终于看到了这一天,我同意!”外公接过笔,签字按下了红手印,但我看到,外公签字的手在轻轻抖动!

    几天后,几台推土机、吊车如约而至,我们全家一起收割菜园里剩下的庄稼,这是我见到菜园的最后一面,我要妈妈用手机高清拍下来留个纪念。不到几个小时,青葱的菜园已经面目全非,一捆一捆新鲜的蔬菜瓜果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感觉失去了往日光彩!我难过得想哭,最后还是没忍住“哇”出声来……

    几个工作人员在菜地里来回测量尺寸,菜园中有一个三角形被排除在红线外,没有被征用,外公浑浊的眼神中多了一道光,他连忙在规划线外插上红色绸布,好像告诉全世界:“幸好还有你!”

    外公和那些工作人员握手告别,我分明看到,外公眼角边深深的皱纹兜着几滴泪珠……

    晚上,一家人在饭桌上有些沉重,听外公回忆:“我小时候这条河是一座木桥架着,一旦涨洪水,桥就被冲走了,对面的孩子就不能上学,多少年后木桥换成铁索桥,洪水不怕了,但车辆仍不能通行,想想不久的将来一辆辆车可以通过这座水泥大桥,值!”

    外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三)

    10岁那年还是外公一通电话让我兴奋,“闯王大桥”即将通车,引桥上公路也修好了!

    大桥通车那天我当然没有缺席,村民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来庆祝。一座崭新的水泥大桥屹立在河中,引桥的路通往各个村庄,桥对面几千亩果苗已经半人高了!我仿佛看到了一辆辆载着乡村特产的车辆正向全国各大城市输送!

    站在桥头四处张望,我一眼发现了引桥下一个小三角形地带格外青葱,特别显眼!没错,那是外公菜园的“微缩”,他依然心甘情愿卖力劳动,执着地保存了那“一抹绿”……

    推荐语>>>

    好文章的写法,常常不是直奔主题,有时需要大量的铺垫和背景。而这些铺垫,并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它们不仅与人物和主题直接关联,而且本身是有味道、有价值的。

    菜园对于外公的寄托,对于“我”的美好,正好映衬了后来失去它的“舍得”意义,也凸显了外公的情感大义和劳动本色。


    【候选作品】

    公筷舌战群箸

    (六年级,1号题)

    公筷初到筷笼,见“红纹”“蓝条”等几双筷子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公筷逐一见礼后归己位。

    “红纹”乃女主人专用,见公筷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此筷定是新买回家的,便先以言挑之曰:“闻女主人游历淘宝多日,方请得仁兄莅临,此语果有之乎?”

    公筷曰:“正是在下。”

    “红纹”曰:“汝可知女主人跑遍江汉路十四家筷子实体店,观摸过数百双筷子后选了吾,只因吾乃限量版故宫红。汝断不能代吾位。”

    公筷自思“红纹”乃筷笼之首,若不先难倒它,如何待得下去。遂答曰:“吾乃公筷,即公用之筷,多用于夹菜。吾无意夺诸君之位,只为各位主人的健康,身负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之重任,而‘红纹’老弟只关心自己的位置,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番言语,说得“红纹”无言以答。

    笼中忽一筷抗声问曰:“现每位主人恰有一双专用筷,况且主人每日已戴口罩且勤洗手,预防新冠病毒之流行,君来此岂不多余乎?”

    公筷视之,乃男主人专用之“蓝条”也。公筷曰:“老幼等用筷不便,抑或盘碟距离远而无法夹到,一人一筷何以解其困哉?若亲人相互夹菜以表达友爱,一人一筷何以成其好哉?今吾来此,一者助家人用餐方便,二者助家人相亲相爱,三者用公筷实乃与戴口罩,勤洗手同也,乃基本健康行为,宜得其重,岂非善哉?”“蓝条”不能对。

    笼中又有一筷应声问曰:“每日‘红纹’和‘蓝条’都给我主夹菜还不够吗,岂还轮得到你?”

    公筷视之,原来是笼中个子最矮却气焰颇大的“小红帽”,小主人的专用筷。公筷曰:“小主年少,不喜食蔬菜,故父母常夹菜劝之。然新冠未毕,秋冬流感遂来,且小主乃属病毒与细菌易感人群,不用公筷恐有染疾之虑。十几亿人皆成“公筷制”之惯不易,且与中国饮食文化犹有忤,若幼者始养,令其知“公筷制”,成其惯,则此一习则有可用终。”“小红帽”默默无语。

    笼中“黑裙”“绿芯”二筷,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七点了,起床了!”

    我努力从梦中回过神来,勉强睁开双眼,看到枕边有本打开的《三国演义》,隐约想起昨晚正好读到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回。

    推荐语>>>

    用文言的方式写一场梦境,表达的是倡导“公筷制”的主题,却让我们恍然有《聊斋志异》的感觉。

    小学生能大胆尝试文言风格,运用、拿捏得相当到位,且不失童真童趣,难能可贵。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能想到借“筷子论辩”来观照这一大主题,且“中国元素”十足,是一篇不错的“中国故事”。

    【编辑:张靖】

    (作者:向洁 戴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