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钻研33年创效千万——炉前工刘自力的百炼人生
  • 钻研33年创效千万——炉前工刘自力的百炼人生

    时间:2017-05-03 23:50:05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数十米的高炉,每隔2小时,1485℃的铁水从底部奔腾而出,火星四溅。

    出铁场上,千度高温近在咫尺,耳边伴随嘈杂的轰鸣声,宝武集团武钢有限炼铁厂刘自力手持钢钎走到高炉前测温采样,脸被高温烤得通红。

    这样“高风温、高风速、高分贝”的环境,他一干就是33年,从一名普通炉前工成长为炉前总技师。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坚持在一线研发创效,试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刘氏炮泥配方”,结束了炼铁厂铁口泥套料外采历史,创效千万余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干工作就要有股拼劲”

    走进炼铁车间5号高炉,车间温度显示器显示,新出炉的铁水1500℃。刘自力告诉记者,这是出铁的最佳温度。“炉前工的工作就是排放渣铁,确保出铁沟道通畅。”刘自力轻描淡写地说着他干了33年的工作,但记者现场感受到的闷热、炙烤却如同过“火焰山”一般。

    18岁进入武钢第一技校,20岁当上炉前工,刘自力就一心扎在高炉旁,一直做到炉前总技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24小时待机的习惯,有急难险重任务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高炉风口烧穿,焦炭把炉基下的循环水阀门埋住了!”

    透风口,是高炉抢修中最辛苦的作业之一。2010年深冬的一个寒夜,处于特护的一高炉发生风口烧穿,通红的焦炭喷涌射出,大量的循环水流向风口,再不关上循环水阀门就会发生炉体爆炸的惨剧。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刘自力冲向了700℃高温的焦炭堆……40分钟后,他用尽力气关上了阀门,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干工作就要有股拼劲。”30多年来,每当高炉开炉需透风口,刘自力总是冲在最前面。至今,他仍保持着武钢炉前工一夜透通9个风口的最高记录。

    “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刘自力眼里,当工人就得凭技术。有了过硬的技术,就会有创新的本钱。

    球形炮保护盖、刘氏炮泥配料、高炉铁口泥套干拌料……53岁的刘自力,带领创新工作室的技师们共完成攻关项目45个,产生效益3200万元。

    以往,炼铁厂使用的铁口泥套料全部依赖外采,用量巨大、费用惊人。以吨铁消耗8.5元计算,年费用可达1亿多元,采购方还不同意引进。“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蒸馒头争口气,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浇注料!”

    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刘自力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重点攻关项目——试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炉铁口泥套干拌料。

    他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三次失败、推倒、重来,项目在2013年初大获成功,各项性能指标优于同类产品,使用周期达到60天以上。

    这一成功,填补了武钢浇注料制造的空白,降低了生铁成本,也结束了外采历史。

    “不能‘苕’做,要动脑筋想办法”

    “再用老办法出铁,会被钢城百姓轰走!”5年前,刘自力去唐山钢铁厂学习环保经验,触动很大。

    2014年,国家新《环保法》出台,规定高炉冒烟超过5分钟就要按时长分级考核。身为炉前总技师的刘自力深感炉前工艺改造迫在眉睫。

    高炉铁口散喷,是造成大量烟尘外泄的重要原因,还会出现渣铁的大量堆积,使炉前工的劳动强度增大,影响高炉顺利运行,使高炉频繁减风降压,必须想办法解决。“不能‘苕’做,要动脑筋想办法。”那段时间,刘自力和高炉技师天天围着铁口转,一起找原因,定措施,利用高炉休风的机会多次组织灌浆工作,通过改善炮泥配方和改善泥套制作,终于攻下了这个难关。

    由他组织技术人员研制的无烟无尘环保型树脂泡泥,通过省科技进步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做的是炼铁这个工作,守的是炉前这个岗位。过去整天一身泥、一脸灰,要产量,我们铁厂人能吃这个苦;现在厂绿了、天蓝了,要环保,我们铁厂人爱动这个脑筋。”刘自力说。记者 李婷 通讯员 谢文哲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