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徐能英:初心不改倾情红土育英才
  • 徐能英:初心不改倾情红土育英才

    时间:2017-05-18 02:52: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武汉5月17日电(方政军 金木 高杰)30年来,她初心不改,以身作则,耕耘杏坛,赢得满园春色;她关爱每一个学生,无私地释放出一位老师妈妈爱生如子的深情。30年坚守红土地,坚守讲台,逝去的是红颜,不变的是她扎根农村、献身老区教育事业及传播红色文化的情怀。她就是鄂东黄冈市首届卓越校长——麻城市乘马岗镇院子中心小学校长徐能英。

    坚守本心,躬身力行,敢作巾帼英雄展宏图

    徐能英出生于“全国将军第一乡”——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贫困山区。

    怎样让将军故里的后代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徐能英走上三尺讲台后一直思考和致力解决的问题。

    早在2008年,徐能英从列宁小学调至乘马岗中心小学(后加挂牌为树声希望小学)任校长,新的岗位让她感觉到新的责任。她决定从改变学校面貌入手,起早摸黑地带领学校教师一起动手。没有钱,她跑政府部门要项目,找富有爱心的能人赞助。没有工匠,她和学校老师义务当小工。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变漂亮了,学校环境变化带来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教师们干劲十足,学生们乐于学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成绩排在全镇中心小学的前列。

    2012年秋,上级部门又调徐能英到更加偏远、办学条件更为艰苦的院子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有人劝她:“你都快当奶奶的人,怎么还要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去吃那份苦呢?”可她二话不说,毅然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尽管之前耳闻院子中心小学的艰苦,但到了实地,徐能英还是为学校的简陋感到震惊。这里除了一栋建于“普九”时期陈旧的教学楼外,学校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房子。特别是几间破旧的师生食堂,一到雨天,到处漏雨,别说做饭,就连找块干爽的地方站一站都困难。

    徐能英从改造食堂开始,到处“化缘”,争取到新建师生食堂项目。为了保证质量,控制造价,徐能英既当校长,又当“监工”,就连节假日都不离开学校,一有空就到食堂工地了解情况。她的办学精神感动了建筑队老板,修建食堂的水泥一分钱没收,当地群众听说徐校长的事情后,也纷纷来到学校义务帮忙。

    当年底,一栋占地面积470平方米、造价70万元的食堂投入使用。翌年春天,附属幼儿园启动建设。一年后,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造价120万元的幼教楼投入使用……如今一所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于一体的新院子中心小学基本成型。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新建几栋房子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向管理要质量。多年前就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的徐能英深深明白这一点,根据自己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确立了“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教改思路。

    她带着几位青年语文教师开始了“草根教改”之路。没有阅读用书,她争取到公益组织“泉蒙读书会”的支持,获赠图书2000余册,在学校建立了图书角、教师阅览室、儿童绘本馆等。大胆改革课程设置,将每天校本课时安排为课外阅读时间。她带头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将学生读书成果纳入老师考核体系之中,几年来,院子中心小学生年均课外阅读量都在10万字以上,有近百篇学生作文在《泉蒙》刊物上发表。

    在此基础上,徐能英不放过每一次教师培训机会,哪怕学校经费再紧张,工作任务再繁重,她每年都要安排教师轮流外出学习。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麻城市、黄冈市骨干教师,学校教学质量也逐年提升。

    倾情学子,致力公益,关心留守儿童情意浓

    院子中心小学有上百名留守儿童,他们一直都是徐能英最放心不下的孩子。

    院子中心小学有一名男生,母亲常年在外务工,父亲是个瓦匠,天天早出晚归,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只要教室没有其他同学,就喜欢撕别人的作业本。遇到有人搞恶作剧,同学就怀疑是他干的。

    徐能英试着和他沟通,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辅导他,眼看着自己几个月的努力毫无成效,徐能英十分着急。她请武汉一家心理研究所负责人帮忙分析这位学生的心理,提出解决办法。那位负责人通过徐能英多次来信来电感受到这位山区小学校长的责任心,提出让其母亲马上回家的建议。

    经过徐能英电话、信息沟通和上门做工作后,这位学生的母亲回家了。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下,慢慢地,这位同学的态度行为发生着转变。一次,徐能英收到了他写的一封信:“亲爱的徐老师:您好!我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后,打了一会儿球,就上课了,我没有做对不起大家的事。我把这周两元的零用钱捐给了小贵同学……”看着这封不长但明显反复修改的信,徐能英心中暖意涌动。

    有些留守儿童,从一、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不光自理能力差,还时常想念父母,经常晚上躺在被窝里哭。徐能英在每天学生就寝时,到学生宿舍陪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鼓励他们坚强生活,有困难找老师和同学帮忙。徐能英联系公益机构“歌路营故事”项目进学校。向学校捐赠来广播系统及故事资源。如今,每天学生就寝时,她就和老师们走到学生宿舍去,陪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等孩子们睡下后,打开功放及音箱给孩子们播放故事。每天晚上,那些留守孩子们睡觉时,听着温馨、意味深长的故事,温暖地进入梦乡。

    新学期开学到来,学校又迎来盛大的庆典——慕思“梦想100分”公益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来到学校捐赠十余万慕思床垫、床垫、枕套、被芯等床上用品和书包、绘本馆电脑、投影仪、音响设施设备……

    学校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除了图书馆,还有她们的绘本馆,还是麻城市首个学校才有的魔法教室,得到了泉蒙读书会、心平基金会、中致中心、童书妈妈三川铃老师绘本捐赠。绘本馆地面铺上了舒适的地垫,摆放着儿童沙发、各色造型椅子,配套了多媒体及音响设施设备,一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让爱温暖每一个求知若渴的心灵。

    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几年来,在徐能英的努力下,湖北爱心社、华科爱心协会、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等公益组织,先后来到院子中心小学开展公益活动,不少孩子还在公益人士的常年帮扶下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偶尔外出学习培训或参加会议,只等活动一结束,徐能英就会往学校赶。有人劝她:“工作总也做不完,早回学校一晚也做不了什么事。”徐能英解释说:“我最放不下心的是那些留守的孩子。”

    徐能英就是这样的一名教师,心里装着的都是孩子!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扎根将军故里育英才

    “乘马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永远铭记家乡的红色历史,还要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让乘马岗红色走向世界。”徐能英常这样对老师们说,她也一直这样做。

    在乘马岗中心小学任校长时,徐能英将学校附近的革命遗址乘马会馆,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了让学生学习好、传承好乘马红色文化,她亲自带领师生到麻城博物馆学习、培训,将30多名学生培养成为乘马会馆“小小讲解员”。

    每当“五一”、“十一”等节日,乘马岗中心小学的学生用一口流利清脆的普通话,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宣讲麻城革命斗争史和开国将军的英雄事迹,成为乘马会馆一道靓丽的风景。

    “小小讲解员”发挥了大作用,全国12家省级电台大型广播献礼采访团记者现场采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夸奖徐能英是位了不起的校长,并为学校题字“红色精神传万代”。

    2012年10月,学校德育课题研究系列成果——话剧《红军干娘》和“小小红色讲解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喜迎十八大”系列报道中播出。

    与此同时,在徐能英的组织下,乘马岗中心小学还成立了全市第一支学校红色文化宣传队。宣传队的老师和学生经常利用节假日,为游客表演红色节目,使红色文化和学校特色名声远播。她主持的《红土地•大文化》课题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得到黄冈市教育局的肯定和推广,创办的校刊《红土地》获黄冈市最佳校刊一等奖,主持编写的校本教材《红军摇篮》被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评为“十一五”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如今,徐能英又利用业余时间在“教育在线”上申请了“将军故里育英才”的网络平台。她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教育随笔、革命故事、文艺创作等专题研究,让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走向世界。

    30年坚守,30年探索。徐能英身在基层,仰望星空,她以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形象,担起了传承红色文化的伟业,以弱女子的身板挑起了老区教育事业的大梁。

     

    (责任编辑:连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