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新华人物】为明天打胜仗 为患者护平安——记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
  • 【新华人物】为明天打胜仗 为患者护平安——记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

    时间:2017-08-01 19:51:3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峥嵘

    盛夏的草原极目青天,火热的沙场鼓角铮鸣。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电视上的一幕幕让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热血沸腾,同时倍感责任在肩:“我们的战士为保卫祖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作为军医,则要为救治我们的伤病员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切临床工作和科研都要聚焦能打胜仗,才无愧于这身绿军装。”

    半年前的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任建安带领团队研究的“腹腔开放治疗战创致严重腹腔感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内掌握治疗肠瘘和腹腔感染核心技术的医学英才,任建安长期从事肠外科、克罗恩病等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国家、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13次,先后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科技英才”“医学英才”等。

    以医从戎,攻克难题“为明天打胜仗”

    战争影片中常有这样一幕:负伤的战士一边托着外流的肠子一边战斗……“腹部战创伤导致脏器外露,对官兵心理影响巨大,是削弱战斗力的重要原因。”任建安告诉记者,由于腹部防护薄弱,腹部伤是战争中常见损伤,国际上一直沿用“碗扣盆盖”保护受损裸露内脏的传统救治方法,而腹部伤合并腹腔感染与脓毒症成为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考取军医大学后,任建安先后师从黎鳌和黎介寿两位兄弟院士,在大师指引下立志攻克腹部战创伤这个难题。1994年在黎鳌教授门下,任建安发现富含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和肠粘膜增殖,促进肠瘘自愈;1996年在黎介寿院士带领下,他在患者体内提取合成纤维蛋白胶(生物水泥)治疗肠瘘。在长达10年的艰辛探索中,他每天过着“科室—实验室—家”的“三点一线”生活,把休息时间也用在科研上,反复进行临床试验。2008年,他提交的“严重腹腔感染肠损伤快速愈合研究”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外军在局部战争中已开始采用腹腔开放治疗腹部战伤,我们要迎头赶上。”10年前,任建安在已有研究成果上系统完整建立严重腹腔感染的腹腔开放疗法,并首次揭示该疗法可有效减轻并逆转肝功能损害。同时设计生产腹部战创伤急救包,用来临时关闭腹腔、保护外露内脏,迅速控制伤情。

    “这个研究成果获得第33届北美外科感染年会创始人Altermier奖,在多家三甲医院推广使用,接受国内外大量严重腹腔感染病人。”在任建安看来,这些成果来自于黎鳌和黎介寿两位大师,整整30年,战创伤急救措施不断创新改进,目标只有一个:为了明天打胜仗!

      仁心妙手,悬壶济世“为患者护平安”

    “人民军医为人民,应是我们每名军医的终身践行。”任建安始终把黎介寿老师的这句教诲刻在心中。“悬壶济世心,妙手回春艺”,行医数十年,任建安无愧于患者的衷心评价。

    “您的仁心仁术,挽救了我的生命;您的大爱无疆,给我父母送来安慰,给我妻女带来笑脸。”这封来自一位上海患者的感谢信足有千字,字里行间表达着感激之情。

    2011年6月的一天,这位患者从自行车上跌落,被送进当地医院抢救一天一夜,8天后出现肠瘘,发高烧,紧接着两次大出血。多次手术后,他腹部伤口有20公分长,日日高烧不退,陷入半昏迷状态,医生已让家属准备后事。就在一家人最无助最绝望之际,他的妻子在网上找到任建安。接到电话时,任建安意识到这位病人已危在旦夕,而自己有信心治疗,随即为他预留床位。经过300天不懈奋战,任建安终于将他治愈。

    门诊、查房、手术、会诊、出差讲学……翻看任建安办公桌上的日历,日程排得满满。每周只有一个下午的门诊时间,任建安最多可以看15位病人。“到军区总院挂我号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急症,很多患者和家属坐飞机来,在医院附近住宾馆,甚至凌晨就排队挂号,实在不易!将心比心,多看一个号,就有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他说。

    任建安想到了一举多得的“团队专家门诊”制度——团队里的年轻医生和博士后前期询问患者病情、收集病史,根据写好的详细病例,任建安问诊直接负责拍板诊断。现在,他一个下午能诊断50人、最多时达60人。

    这样的创新之举让多方获益:对任建安来说,省去前期的基础询问工作,可集中精力诊断更多重症病人;对年轻医生来说,多了接触门诊的锻炼机会;对病人而言,满足他们的求医需求,而且初步问诊的年轻医生将是他们住院后的管床医生,提前交流,以后可以更好地沟通。

      战胜病魔,这个战场离不开医患同心

    钻研治病之余,任建安还致力于重塑健康的医患关系,逐渐形成独特的“病房文化”。

    采访告一段落,记者跟着任建安随机查房。有个哈萨克族小男孩身上插着很多根管子,看到任建安走进病房便欠身问好,脸上露出微笑,任建安也上前逗乐几句。一位刚入院卧床的中年男子,对医生微笑颔首问好“谢谢医生,我感觉好多了”,而他一旁陪护的妻子则眼神茫然,扫了一眼后低头继续玩手机。任建安心平气和地说:“如果我去你家做客,你会起身欢迎我吗?一定会的。为什么到了医院就不讲究礼仪了?”

    任建安说,真正的尊重体现在一些礼仪和细节里。他希望通过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在与病魔斗争的战场上携手抗敌,需要彼此的真诚、信任、尊重、理解与感恩。

    任建安要求科室的年轻医生对待病人一定要多理解宽容, “要有爱心和同理心”。年轻医生固定在每周三下午开办医学知识科普讲堂,让病人们更科学理性地了解自己的病况。“医患之间在医学知识上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加剧隔阂的重要原因。所以,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做好科普和沟通。”

    任建安对记者说,医院里就是一个浓缩版“人间世”,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医学是严谨理性的,但医者必须拥有热血柔肠。面对医学难题、病魔挑战和心魔抗击,需要智慧与爱一路坚守。

    本报记者 沈峥嵘

    通讯员 何进 杨晨 实习生 陈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