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 无锡第一座自来水厂10年后变得如此破败 网友呼吁重新规划
  • 无锡第一座自来水厂10年后变得如此破败 网友呼吁重新规划

    时间:2017-08-04 19:59: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建波

    东林论坛网友“心随风动”拍摄分享的梅园水厂的现状照片。(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思源亭”,是无锡第一座自来水厂——梅园水厂厂区内的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所在。当年,这个位于思源亭的主取水口的水经过水厂的处理,进入无锡的千家万户,无锡人从此开启了饮用自来水的历史。在2008年后,这里也成为无锡市第二批工业遗产项目。只是,10年过去,讲究“饮水思源”的思源亭尚在,但是作为工业遗存的梅园水厂如今的破败,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所见破败引发“老无锡”感慨:

    如果能更好地改造和保护

    将为城市留下难忘的印记

    “千百年来,无锡百姓一直饮用河水、井水、塘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梅园水厂建成供水,从此锡城百姓吃上清澈甘洌的自来水。”

    今年4月9日,无锡本地知名的“东林书院论坛”的论坛版块,网友“心随风动”首度爆料,讲述了自己日前路过老的梅园水厂所见和感慨。他说,梅园水厂与无锡人喝上自来水的历史密切相关,因为1950年代初,正是梅园水厂的建成,使得千百年来靠河水、井水、塘水等解决生活用水的无锡,终于第一次喝上了清澈甘冽的自来水。到了2008年,因为城市供水体系的日益进步和完善,完成历史使命的梅园水厂,终于迎来转身,在当年8月19日,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自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城市工业遗产已届10年,如今的梅园水厂情况如何?网友“心随风动”用图加文的形式,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位网友称,最近偶尔路过水厂,却见遗产处处杂草丛生,设备斑驳生锈,厂房积满灰层,落叶无人打扫,一派寂落破败之境,令人唏嘘不已。这位“老无锡”还细致地拍摄了水厂现在的情形,斑驳的铁锈带来的历史沧桑感让网友们感同身受。

    一些有心的网友称,相对市区其他如今红红火火备受关注的,由工业遗址还礼转身而来的转型项目,梅园水厂的现状显得“落寞”。“再度规划和开发,也许可以焕发第二春。”

    翻阅历史记忆遗址其实有新定位

    这里是无锡第一座自来水厂,无锡人从此告别河、井、塘水

    当然,感慨归感慨,但梅园水厂的历史实际上并未离这个城市的人们很远,某种程度上一直生活在无锡人的身边。比如,在无锡无锡火车站开往著名的梅园景区方向的公交67线路上,有一站就叫“水厂站”。尽管老的梅园水厂早就不再供水,但作为无锡最早的城市供水设施,早已深深印入这个城市的脉络中。

    说梅园水厂远没有离去的证据,还体现在网友们对上述帖子的热烈反馈。有网友跟帖回复称,看到这个帖子很感慨,因为自己小学时候学校还专门组织去参观过。有的则建议改成景区或博物馆,与“心随风动”想法一样,希望这样的工业遗存不应该人气荒废,应该加以利用。更有“好事”的网友将照片P成黑白照,调侃称老的梅园水厂可以用于“鬼片”拍摄取景,还有末日来临的感觉。

    无锡市民熊先生家住梅园附近,他对“梅园水厂”也有很深的情结。他说,谈起梅园水厂,50岁上下的无锡市民,特别是西南郊一片的居民都引以为傲。“水厂属于事业单位,那时招工,如能进入梅园水厂工作,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2003年7月,该厂在江苏省乃至沿太湖城市自来水行业中第一个实施污泥水处理工程,列入无锡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重点项目,此事当时媒体还给予了大篇幅报道。只是随着供水事业的发展,梅园水厂也逐渐迎来了生命的转折,最终停止了城市供水的业务。据该厂一位老职工说,原来水厂的人都分到其他水厂,现在承担水质化验方面的职能。现在,水厂所在的管社山庄成了开放式的景区,每到周末和节日,众多市民家庭来到管社山庄赏荷或休闲。

    在梅园水厂的主取水口,如今树立着一块碑,盖了亭子,名为“思源亭”。当时的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并篆刻在碑文上的文字记述着: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第一个自来水取水口的建成,使清清湖水从思源亭下的取水巨管进入水厂并传送到千家万户,结束了无锡没有自来水的历史。随着无锡供水事业的日益发展,作为无锡第一家自来水厂的梅园水厂,列入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饮水思源,让我们铭记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如今,思源亭尚在,梅园水厂作为工业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做到真正的饮水知源,留住过去,才能知所未来。“实际上,网上的一些信息并不完全准确,相关的文史资料等都有,网上也可查,遗址有自己的定位。广大市民也可以到现场参观了解,事实并非如此。”一位知情人这样告诉记者。

    华丽转身后作为新的城市记忆被流传

    那些已经被证明较为成功转型的工业遗存案例,值得借鉴

    民间无锡市委近期的一份建议,引爆了无锡人对“梅园水厂”的关注。这份建议称,无锡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缺憾,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协调配合,梳理检查,因地制宜地采取和加强保护。“这份建议由我们的会员在今年4月份进行了上报,辗转递给了政协和统战部门,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建议。”8月3日下午,民建无锡市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工作人员还说,后续民建相关部门也将与相关方面进行了解和反馈,积极关注此事的发展。

    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下称“建议”)在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无锡单身,城市旧工业建筑及工业建筑遗产已日益进入人们的视线,“建议”的诞生,最终是在官方层面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做出了肯定。随后,无锡本土高校江南大学的一篇专业论文——《无锡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及其再生现状——以无锡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为例》一文,就探讨到,结合无锡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从视觉形象,使用功能方面,分析当下无锡工业建筑遗产再生的实践经验,以期对相关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有所裨益。

    无锡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称,实际上,工业遗产的成功转型,无锡不乏范例。比如说,此前有几年经过打造已经成熟的工业遗存转型项目之一——西水东,利用荣氏家族厂房土地,在旧厂房的基础上,打造了新的城市综合体及开放式中央生活区。比如万科集团打造的,以原无锡开源机床厂和无锡机床厂的工业建筑遗产为主体的运河外滩综合体,成为当代艺术馆、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化商业,风景、文化与商业渗透融合的在无锡小有名气的休闲胜地,以及以古运河畔规模最大的蚕丝业仓库旧址为基础打造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等。

    而这两年,最为活跃的工业遗存保护开发案例,则属梁溪区蓉湖大桥下的“蓉运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了解,“蓉运壹号”坐落于无锡市梁溪区运河西路266号/通惠西路11号,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2000m2,原址为清末民初的惠元面粉厂。目前,已有70余家商户进驻,经营业态涵盖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新媒体运营、艺术培训、特色餐饮等。同时,项目重点打造选商、造商,通过制定企业培养计划,实现对入驻园区创业企业的全程化植入式服务,为入驻企业打造平台,实现企业和园区共同发展。

    2014年,梁溪区当地政府引进了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蓉运壹号”的运营商,围绕“设计生活”、“创意办公”、“商业休闲”规划定位,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以创意体验丰富社区生活,共同构建高品质庭园式文化创意办公环境。园区致力于引进创意办公、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数字出版传媒等业态。相关人士介绍称,该园区以期通过对老厂房的修缮、保护、开发,旨在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企业形成集群,产业功能突出,创意氛围浓厚,经济贸易繁荣,服务管理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设计创意资源集成平台,进而带动区域地块价值和商业功能的升级,使其成为文化创意园区在无锡的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张建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