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青云宫庙会上的“非遗”:本土海盐进庙会
  • 青云宫庙会上的“非遗”:本土海盐进庙会

    时间:2017-11-23 21:26:40  来源:  作者:

    信网11月22日讯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盐为百味之首,没有了盐任何美味佳肴都难说好吃。在青云宫庙会上,作为红岛经济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海盐也摆进了庙会。“鲁盐”之名,驰于中外,“红岛盐”又是“鲁盐”的佼佼者。作为渔盐古镇的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法取盐和造船的技艺。

    \

    胶东“煮海为盐”,起于上古。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炎帝时的诸侯夙沙在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有一天,夙沙打了半罐海水正放到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快熬干了,罐底部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就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繁体字“鹽”很生动的诠释了“海水煮盐”的过程:器皿上面蒸腾水汽,中间结盐花。

    5000年来,海盐生产经历了取海煮盐——刮碱取盐——掘井煮盐——盐田晒盐几个过程。

    现代的盐田晒盐,就是在海边围出一片地来,涨潮的时候海水引入蒸发池,这样经过风吹日晒蒸发,从一个池子先后导入另外的几个池子里,蒸发浓缩到饱和再导入结晶池,经过风吹日晒,浓缩结晶就会逐渐析出大盐粒子来。

    盐场挖盐虽说是“清水捞白银”的活,几乎不用太多成本。可你要觉得这是躺着就能收钱的行当,那就想的太简单了。在纯人工挖盐的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力气活。老一辈盐民说,按以前的方法,一筐就装200斤到300斤,两个力气小点的人都抬不动。算下来,两人每年能出100吨到160吨盐,只要你肯出力,就能赚钱。

    之后,东风盐场在国内率先进行海盐老滩技术改造,减轻盐工劳动负荷,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继而成为国内闻名的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的样板盐场。到21世纪初,随着青岛大战略的实施,东风盐场盐田逐步退出青岛盐区各企业开始退盐开发,盐田面积从原先的60平方公里,缩减至8.6平方公里,这里也是青岛地区最后一天产盐田。

    虽然制盐已经不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生活,敬畏自然、勤劳苦干“渔盐文化”流传了下来。人们开始自发收集传统的晒盐工具、历史资料等,希望将盐业的历史、工艺、操作、实物、盐田等最完整地保存下来。2012年,“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保护“渔盐文化”的重要保障。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通讯员 陈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