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改变课间“圈养” 让孩子们找回十分钟的快乐
  • 改变课间“圈养” 让孩子们找回十分钟的快乐

    时间:2023-12-20 16:07:05  来源:  作者:

    把课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找回十分钟的快乐。(来源:信网)

    把课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找回十分钟的快乐。(来源:信网)

    信网12月20日讯(记者 赵彦阅)“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首名为《哦,十分钟》的歌曲是青少年时代的温暖记忆。趁着课间十分钟活动活动,拍拍球唱唱歌,扔扔沙包闹一闹,或是“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是一件富有动感的事情。课间时,欢歌笑语充满走廊,运动声音填满操场,本就该成为校园常态。然而,在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正在“消失”,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有学生称:“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有家长表示:课间十分钟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也有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还有网友透露:“我们这里,课间不让在外面玩儿,太禁锢孩子了吧,天天关在教室里面。”

    如此情景,不由得让人发问: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

    被“圈养”的十分钟里孩子损失了什么

    事实上,早在2021年9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一旦把孩子“圈养”在教室里,课间十分钟就失去了设置意义,也违背了相关规定。在被“圈养”的课间十分钟里,孩子们都损失了什么?

    身体健康。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自由支配的课间十分钟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而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课堂效率。“下课铃怎么还不响”“老师千万不要拖堂”……对不少学生来说,这是课堂上最后几分钟的“难熬”心态。一节课四十分钟,课间的十分钟如果被“衔接”了,那么连着两节课外加一个课间时间就要九十分钟,也就是一个半小时。一个未成年人安静规矩地坐上一个半小时,还要求注意力集中,外加动脑做笔记和发言,确实是一场“硬战”。玩闹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紧张课程之余,让孩子轻松自在几个“十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四十分钟”。

    童年乐趣。课间十分钟既短暂又珍贵,过去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可以到操场踢毽子、跳皮筋、打篮球、和同学聊天、结伴去小卖部……五彩缤纷、喧嚷活泼的一个个“十分钟”,组成了许多人难忘的校园生活。充满趣味的课间十分钟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也在孩子们社会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从早到晚面对讲台、课桌,那充满童趣的课间10分钟就将变得十分乏味。

    课间十分钟究竟为何“隐身”

    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学校操场却静悄悄的,本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课间十分钟,究竟是为何“隐身”了?

    是因噎废食也是“一刀切”。课间十分钟逐渐“消失”,并不难找到答案: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课间十分钟,学生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是难免的,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能理性对待问题、教育管理单位的职能缺失、社会舆论无法公平评说,学校也便很难独自面对系列问题及相关重压。在这种背景中,有的学校干脆放弃这十分钟的自由,以防无法避免的冲突发生,一刀切的禁止孩子课间玩耍。一到下课铃响,就严阵以待,有的学校甚至安排班主任“盯班”,不能空岗。

    是“分秒必争”也是教育功利。 有人认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可教育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提升育人的能力,真正的“一切从孩子出发”。

    家校联通凝聚共识。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凝聚其在课间10分钟价值上的共识。教师应该将课间10分钟的益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进行说明,并倾听家长困惑,取得家长支持。家长更要勇于承担子女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儿童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儿童在课间进行自由探索,并教育其做好自我防护。

    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底线要求,可以通过校园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风险,以案例教学、戏剧体验等形式,变风险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其次,应该建立公平适度的校园安全责任分摊机制。此外,学校可通过环境设计防范风险。比如,将动静游戏活动空间加以区隔,通过调整学习和活动空间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和设施等,为儿童提供舒适、安全的运动和社交环境。

    花样整活盘活课间十分钟。课间是孩子释放天性的好时机,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采用AI智慧体育微运动策略,让运动精准实施,引入的智慧体育设备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站在设备前,就可以与智慧屏幕进行互动,完成多种锻炼。此外,智慧设备还可以对学生身体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精准监测学生的运动负荷,且支持运动数据分析排名,真正做到孩子有活力,课间有生机。

    让孩子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无论跳绳还是踢毽子,是玩沙包还是转呼啦圈,欢声笑语的课间,是学校靓丽的风景,也一定是家长们心头的期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