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临沂:“坑老”消费问题突出 消协呼吁对老人多关爱
  • 临沂:“坑老”消费问题突出 消协呼吁对老人多关爱

    时间:2018-03-09 15:18:01  来源:沂蒙晚报  作者:王泓钧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中老年消费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老年消费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防范意识差、维权能力低,容易成为一些不法商家忽悠、欺骗的对象,给老年人心理、身体和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

    【案例】

    保健品店收会员费承诺每月发奖金 十多位老人被骗30万元

    从去年3月起,罗庄区消费者协会就陆续接到十几位老人的投诉,投诉的对象都指向位于罗庄区某小区的名为“北京枫叶”保健品店。2014年到2016年期间,老人们在这家店交纳了保健品购买费、入会会员费、出国旅游手续办理费等,共计近30万元。负责人陈某承诺每月给成为会员的老人发放1000元奖金,但承诺最终却成了口头支票。

    接到投诉后,消协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核实,发现该场所已人去楼空,于是拨打手机联系负责人陈某。起初陈某还接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他到工商部门处理投诉,陈某一再推脱,称自己在外地,不方便回去处理。消协人员每次给陈某打电话,他或不接,或推脱说没时间,实在被问急了就称“马上还钱”、“下周一”、“这个月底”……后来陈某电话就打不通了。因为一直找不到被投诉人,最终消协部门无法调解。

    3月8日,记者联系到被骗的石女士。77岁的石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店里卖蜂蜜,后来卖一种声称“对心脏好”的保健品,组织老年人听课,向老年人推销,店里宣称“交16800元成为会员,可享受到分期送20盒该保健品,并每月可领1000元奖金的优惠”。石女士交了16800元钱,但只吃了四五盒,保健品店就没货了,也没退钱,更没发放每月1000元的奖金。“店撤了,电话也换了,人找不到了。我们这些老人中,最多的被骗走6万多元,我们大都七八十岁了,身体都不好,还有一个年纪最大的老人都去世了,也没要来被骗的9000多元钱!”石女士说,老人们去公安部门反映过,可能因为证据不足,公安部门也没给他们立案。

    【消协】

    老年人受骗后不敢告诉家人,呼吁给老年人更多关爱

    记者梳理老年人消费投诉案例发现,有的老年人买保健食品被骗,有的买金融理财被骗,有的参加旅游团被骗,有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被骗……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免费赠送、健康养生、理财推销等手段多样的花招,忽悠老年人上当。

    为啥老年人难抵种种“坑老”消费诱惑?当和亲人缺乏沟通联系时,老年人精神不能得到满足,骗子也很容易找到突破口乘虚而入;老年人身体慢慢衰老,对生病的恐惧及在各种不安全感包围中,很容易病急乱投医。从近年来老年人保健类消费投诉的情况看,当前老年人消费有两大特点:老年人已经成为养生、保健品及理疗仪、按摩器等保健器械的主要消费群体;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积蓄,对健康养老有能力有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着鉴别能力有限,警惕性不高,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不法经营者通过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免费试用、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并以“能治百病”、“能治绝症”等夸大功效洗脑式虚假宣传,向老年人推销养生保健品、保健器械等,在老年人投诉要求退货退款过程中,又设置种种障碍甚至人去楼空,致使老年人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出现维权难现象。

    罗庄区消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去投诉的被骗的老人们受骗以后大多都不敢告知家人,这一点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即便老人们后来发现确实受骗了,钱已经拿不回来了,也不敢告诉家人,怕老伴生气,怕儿女责怪。

    老年人生活孤独,缺乏关爱,这是众多老年人最初受蛊惑的原因之一,呼吁全社会给老年人更多关爱,让老年群体远离消费骗局。子女们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多一点精神赡养,让老人感受到更多的亲情温暖,并向他们传播一些防范诈骗的常识;公安、老龄委等部门、机构以及基层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利用老人跳广场舞、晨练等机会,多向老人进行防诈骗宣传,切实提高老人的防范诈骗的能力;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面向老人的诈骗犯罪案件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提高这类诈骗犯罪的违法成本。

    【警示】

    商家打出“亲情牌” 真相却是“图你财”

    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消费者,保健食品要慎用。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宣传疾病治疗、预防作用,更不可能“包治百病”。切忌通过非法的传销和会议销售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一些美容、保健机构常常打着免费体验、低价促销等幌子吸引消费者进店消费。一旦消费者进店体验后,店员便开始对消费者进行推销,抓住老年消费者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不断洗脑。有的店员经常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关爱”手段使得老年消费者逐渐降低防范意识,落入消费圈套。

    市消费者协会提示,美容、保健机构还经常会出现消费者预付费卡内金额还未消费完就进行店铺转让、停止经营的问题。为了更好维护自己的权益,老年消费者在办理预付费卡时要留好合同、收据、发票等凭证,并要核对商家营业执照与相关凭证的主体名称是否一致,在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告诉家人并及时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