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原声微视频·端午读经典】习近平引用过的这些儒家名句
  • 【原声微视频·端午读经典】习近平引用过的这些儒家名句

    时间:2018-06-16 23:53:18  来源:齐鲁网  作者: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此句出自2018年6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其中他引用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几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习近平用典》一书统计,讲话中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

    本视频特摘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部分儒家名言,用原声讲话和水墨风格的画面展示出来,以期更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

    讲话情景: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原典: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管子》

    解读:此句原意为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当今的国际相处之道亦是如此,如果各国能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我发展,同心同德结盟、自强自信生存,那么国际关系中的多元共生、和平共处,则可成鼎立安稳之势、则可期互助和谐之态。稳定和平、互利共赢,是人民之福、家国之福、世界之福。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讲话情景: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原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读:这句话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脚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习近平总书记藉此来谈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在表明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讲话情景: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原典: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解读: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他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讲话情景: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原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解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讲话情景: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原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读:此句喻示着,做事要脚踏实地,成功要重在累积。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描绘了未来30多年的美好蓝图,要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那就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就是一步一步的工作,“九层之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讲话情景: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原典: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解读:在讲到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并使用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典故。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多样性,通过兼收并蓄来弥合彼此之间的不同,那就是用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寻求共识,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化解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实际上阐明了对待世界一体化和文明多样化的态度,那就是文化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承认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尊重彼此的探索,通过文明的对话、文化的交流,寻求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方案。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

    讲话情景:2018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原典: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和衷共济——《尚书·皋陶谟》

    四海一家——《荀子·议兵》

    解读:“协和万邦”主张人民之间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同渡过难关;“四海一家”是说四海之内,犹如一家。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展示了中华民族处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博大胸怀和东方智慧,更是表明中国从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讲求睦邻友好的国家。

    闪电新闻编辑 董迪 刘桂秋 设计 梁丽娟 夏如意 综合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