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济南新维度|十年迎雨路,济南从青涩走向成熟
  • 济南新维度|十年迎雨路,济南从青涩走向成熟

    时间:2017-07-20 20:35:04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进入雨季,每一场突发强降雨,都让整座城市绷紧了防汛弦。7月18日,距离2007年的“7·18”整整十年过去,面对风雨,济南更加成熟理性有底气。迎雨十年,见证了一座城市从青涩走向成熟。

    地形先天不足,防汛压力挺大

    2017年7月18日上午8点多,济南防汛部门发出了今年首次城市防汛蓝色预警,很快济南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市区迎来了一阵大雨。

    不少河道设置拦河坝拦蓄洪水。

    和十年之前相比,济南如今的防汛能力究竟有怎样的变化,那些防汛“老大难”地段显然最有发言权。天桥区制锦市是济南自然地势最低洼的地段之一,每逢大雨必积水,并且排水也比较困难。“‘7·18’大雨过后,积水两天没排下去,我有一个同事家也在这儿,她19日出嫁,我们从满是淤泥的院子里,好不容易才把她接了出来。”天桥区制锦市街道办事处主任姜辉祥回忆说。

    这样的经历,许多济南人都会产生共鸣。制锦市、五里沟、山水沟、工人新村、黄台、历山路铁路涵洞、历黄路铁路涵洞……因为地势南高北低,这种积水点曾经在济南北部城区密集分布着。

    此前,这些区域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尤其是铁路涵洞,一场中等程度的降雨过后,两三天排不完水的情况曾经是家常便饭,让生活在低洼地区的市民苦不堪言。

    十年里,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将防灾救灾“看不见的功课”做得更足,成为这座城市的持久课题。从那一刻起,防汛工作一直是济南夏季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之间,因防汛而生的市政工程项目不断推进。地上地下统筹考虑,城市郊区一体化建设,让曾经常年饱受积水之苦的市民乐开颜,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防汛能力。

    管道全面手术,顽疾重点改造

    排水管网是“良心工程”,这几年,济南几乎在每一条道路改造时,都会进行雨污水分流和更新雨污水管道。和平路改造前道路雨污混流,主要依靠管径为250—500毫米的管道排水,遇到较大降雨时会出现马路行洪,2013年启动改造后,全线新建了5719米雨水管线和5974米污水管线,雨污管道管径在500毫米和1.65米之间,大部分管道的管径为1.4米,能够满足10年的使用容量,新管道建成后,雨水直接排放到马家庄沟、羊头峪西沟等泄洪沟。

    城区道路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同时,包括制锦市在内的低洼地区,都逐一进行了重点改造,有的还经历了多次施工提升。2013年,少年路泵站新修的“虹吸式”泵站建成,这也是我国首座转子泵真空排污泵站。

    这些设施效果如何,检验随时都会来。今年7月18日,济南又迎来了一场短时间强降雨,周边的雨水再一次迅速向制锦市汇聚。就在几天前,制锦市街道办和少年路泵站管理单位对少年路泵站开启的流程重新做了沟通。由于这次提前开启了泵站,及时排水,降雨过后半小时左右,积水就被排走了,而在过去,这里至少要积水半天。

    兴修水利工程,实现中游分洪

    哪儿积水修哪儿,毕竟治标不治本,做好城市防汛,还需考虑更长远、更全面,拿出更多的大魄力、大手笔。2007年之后,济南组织了专家论证城市防汛,专家提出了“上游滞蓄、中游分洪、下游疏泄”的总体思路。

    新建历阳湖可以调蓄洪水。

    中游分洪是针对济南先天不足开出的“药方”,需要下大决心才能解决。济南城区地势落差大,城区内所有河流都是南北走向,除了城市分界河玉符河流向黄河外,城区主要的65条河流都流入小清河。而小清河本身落差小,沿线的泄洪能力有限,水位超过限值时,外排不及时还会出现倒灌。

    显然,新建一处水利设施,把一部分来自南部山区的洪水分流出市区,给城市防汛上一把“双保险”,对这座有着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太重要了。

    兴济河与经十路交叉口往南100米处,是腊山分洪工程的起点兴济河枢纽闸。一旦洪水前来,南侧闸门打开,洪水就“转向”分流,流向玉符河,不再经过小清河,直接排入城外黄河。据测算,腊山分洪工程启用后,能分流小清河市区流域36%降水量。

    腊山分洪工程投入巨大,使用的机会却不多。腊山分洪道从2012年7月正式投用,2012年和2013年汛期期间,腊山分洪闸都曾开启泄洪;2014年和2015年降水较少,该闸只用于调蓄河水保持分洪道内的景观用水;2016年8月时,腊山分洪工程再次启动。“只有在南部山区洪水过大,影响到小清河泄洪,同时小清河水位达到21.5米时开启。”

    但是,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设施,到了关键时刻,就是救命之举。未雨绸缪、能打硬仗,这也正是“7·18”教会我们的。

    建设海绵城市,注重生态友好

    除此之外,转变发展思路、做好生态保护,也是防汛的重中之重。济南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市,将大明湖兴隆片区规划为试点片区,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规划为推广片区,计划投资75.94亿元,通过对河道、山体、建筑小区、道路及绿地等进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改造,海绵区域的道路、山体、建筑小区、河道等都先渗、滞、蓄、净、用之后再外排,增加了城市上游的蓄水能力,减轻中下游的排水压力。

    经常进行防汛演练。

    今年是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的验收年,试点片区的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都将完成并实际发挥作用。不仅如此,济南市出台《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16〕5号文件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启动市域范围海绵城市建设,今后,济南全市新建、在建、旧城改造都要融入海绵理念,整个城市都将成为海绵体。到2030年年底前,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应对机制及时,警惕意识提高

    今年7月18日早8点3分,济南防汛部门在微信工作群里发出一条信息:“各位,城区已启动暴雨蓝色预警,要求各区、成员单位快速反应,落实措施,加强应对,加强调度!”这是济南今年首个暴雨预警。

    十几分钟后,市民王潇手机上收到了一条推送,通知了她这一消息。本来她正打算送孩子上幼儿园,看到这个消息后,她给孩子班级群里发了个短信,请了假。“现在,一遇到暴雨天,我基本都不让孩子去上幼儿园,自己也尽量减少外出。”

    十年前的7月18日,王潇还是个大三学生,暑假留在学校上双学位的课。下课从教室出来,雨水已经过了小腿。“那时候我在山大中心校区上课,宿舍在洪家楼校区,也没什么防范意识,等到雨小一些了,就开始蹚水往宿舍走。现在我宁愿在教室睡一晚上,也不敢这么冒险了。”

    经过那场大雨,市民的暴雨防范意识骤增。去年7月18日,由于预报第二天下班时间有大雨,济南市政府下发通知,19日下午3点下班。19日晚高峰期间,济南路上车辆稀少,人们大多守在家中。

    应对更加科学,不再被动救灾

    市民可以躲在家里,但与防汛相关的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忙碌着。

    交警冒雨执勤。

    “7·18”之后,济南市专门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仅成员单位就有46个。十年前,济南的防汛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很差,几乎是摆设。之后,济南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6年五次修改防汛应急预案。这种高频的修订,也是为了让应急预案保持科学性、实用性。

    十年之前,防汛值班就靠一部电话,而现在要求的是双人值班、领导带班,“像18日这种发布暴雨预警的天气,我们更是得全员到岗。”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技术手段上,十年期间更是增加了调度系统、视频系统、无线指挥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异地视频等等。

    有了这些,在指挥中心就可以看到铁路桥下、低洼路段有没有积水,南部城区道路上有没有行洪现象,河道排洪水位高不高。发现问题之后,还可以随时调度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济南的汛期近年来也延长了不少。“国家规定6月1日到9月30日是汛期,但济南有时在4月份就会有较大的降雨。”济南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汛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最晚的一年,汛期延长到11月份才结束。”

    在济南市气象台,汛期以来,3名预报员同时值班,一个正班一个副班,还有一人专门盯雷达。“我们现在有很多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可以看到一次结果,如果我们发现上游来了暴雨,并且一直没有减弱,会及时发布预报,并且通过APP、短信、微信等及时发布给市民。”预报员胡鹏说。

    正是因为有那些不分昼夜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700万人民才能在一个个雨夜里安然入梦。

    心态更加成熟,学会从容等雨

    虽然大雨直到深夜才来,看似被“忽悠”了一把的市民却没有什么抱怨。“经过了‘7·18’,都觉得谨慎点儿更好。”王潇说。

    整治后的小清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年间,济南的防汛措施“扑空”了不少,但这些措施却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信赖。面对极端天气,防汛工作宁可“扑空”,也必须留足“提前量”,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能战、战则能胜。城市防汛、城市治理少不得“等雨来”时的精气神,这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如果说十年前的那场强降雨对济南人完成了一次洗礼,那么今天,在新一轮强降雨面前,济南人更加成熟、理性、有底气。回首这座海右古城的沧桑历史,风雨之间,似乎从来不缺乏磨难。

    回首向来萧瑟处。正是改变之中砥砺前行,练就一座城市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转化成战胜灾害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跨越灾难,戮力前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