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揭开千古谜团!银雀山汉简成果亮相中国简帛文化展
  • 揭开千古谜团!银雀山汉简成果亮相中国简帛文化展

    时间:2017-10-06 15:50:09  来源:属娱你  作者:

    《孙子兵法·八阵》

    《论兵论证之书2》

    银雀山汉墓考古现场

    由山东博物馆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国内二十家博物馆、考古所和大学参加的“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正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中,山东出土银雀山汉简的整理与研究最新成果亮相。40多年前出土的银雀山汉简以兵书为大宗,有所谓“齐地兵书甲天下”的号称。那么,银雀山汉简出土的背后有何故事,当下重新研究、整理的重要意义又在哪里?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孙膑兵法》神奇面世

    1972年4月,位于临沂东南的银雀山上,建筑工人的镐头敲醒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随后对银雀山汉墓展开了挖掘和保护工作。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被浸泡在淤泥中的竹片,起初大家以为是盛装随葬品的竹器破损了,便随手将竹片放在墓坑边上。当时有位考古人员闲来无事,往这堆形同腐草的竹片上一瞥,竟然看到了墨迹,在洗去污泥后,赫然发现上面写着“齐桓公问管子曰……”

    大家在惊异、兴奋中迅速确认这些都是珍贵文物,这些竹简上抄录的内容则是大批先秦典籍,再经专家确认,里面竟然藏有古佚书《孙膑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及大量陪葬木牍、陶器、钱币等就这样穿越两千多年的黑暗与寂寥,与当下世人见面了。

    因竹简长期浸泡在淤泥中,腐朽残损严重,亟需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很快这批竹简被运往北京,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展开了全面的清理保护与整理工作。经当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专家研究确认,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的是西汉前期墓葬,出土的是一批写于西汉前期的简牍,总数约七千多件,其中一部分为兵书和论政论兵之书,一部分是阴阳数术方技书,还有一类是其他古书,其中尤以兵书为大宗。1974年5月,竹简整理工作初告结束,6月国家调拨专列运回山东,入藏山东省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简牍的出土,先后被列入“新中国三十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五十年最有影响的考古成就”、“中国二十世纪100 项重大考古发现”等重大考古事件。

    “当时很轰动!大家心情也很激动!”著名简牍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老师部分参与了上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简的整理工作。李均明称,银雀山汉简出土后,当时古文字专家裘锡圭等人迅速对其展开研究,可谓非常重视。“也因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重要兵书在列,这批汉简不仅在学术界,在社会上也引起非常大关注度。”

    揭开千年兵书谜团

    而银雀山汉简出土后,最大的意义就是揭开了历史上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的千年之谜。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武之后世孙也……”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但《孙子兵法》有传世著作,而孙膑其人和其兵书成为迷。后世有的学者认为《孙膑兵法》大约亡佚在王莽篡汉建新、京师混乱之时,当时很多藏书遭遇损毁;也有人认为孙膑其人不存在;更有专家认为《孙子兵法》是后人伪托,孙武就是孙膑。而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可以说彻底揭开了这个争论多年而不休的兵书谜团: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书。

    李均明称,银雀山汉简中《晏子》、《尉缭子》、《六韬》等文献的出土,起码证明了西汉初年这些著作都已存在,解决了学术界一些争议,之前关于《晏子》等著作的“伪书”“伪作”之争也落幕了。“从典籍研究的角度来讲,银雀山汉简的出土,给了学术界一些非常明确的答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专家们进行了分类、缀联、释文、校注等工作后,银雀山汉简整理出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以及论政论兵类、阴阳时令占候类等多篇文章。

    有专家认为,银雀山汉简内容丰富,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多部古佚书的出现,直接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如《孙膑兵法》对研究齐国军事历史,以及春秋到战国时代的战略、战术、武器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孙膑兵法》中《擒庞涓》一篇,则为研究齐魏两国间的战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是商鞅变法前的齐国法律,记载了守城、土地分配、赋税等法,是研究齐国法制、经济难得一见的资料。

    而银雀山汉简的名声大噪,主要还是因保留了以两部兵书为核心的种类齐全的正宗“齐地兵书”。兵书整理后发现,涉及兵学的文章还有《客主人分》、《奇正》等,文中谈及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等诸方面兵学理论。这么齐全的兵书种类,无疑代表了齐国兵学的大成,揭示了古代兵学发展的情况,为研究古代兵学创造了条件。

    红外线让隐形字现身

    自2014年以来,山东博物馆依托“2011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启动了“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新方法、新技术,将让经典焕发新颜。

    济南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者张海波是这一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外线扫描、高清数码拍照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研究两千多年竹简的重要性。“银雀山汉简出土40多年后,再进一步进行整理研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高清图片可以放大几倍进行观察,而红外线扫描则可以让简上‘隐身’的字显形。在原来整理过程中一些认不出来或因模糊而认错的字,这次纠补不少。”张海波认为,这次整理的重要意义就是将《孙膑兵法》等著作中看不见、拼不出来的字补上了,这是最重要改进和提高。

    张海波称,这次整理工作,年轻人打头阵,搜罗研究成果,做文献校注,而专家组则负责严格的审核。“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整理工作,基本上文字内容都整理了,但有一部分没有出版,研究成果没有全部公布出来。这次整理要先搜集几十年来专家们的成果,看看竹简在编连方面是否可以改进,有新解的字是否可以改释。整理结果出来了,再拿到专家组进行论证。”不过,张海波告诉记者,之前的研究成果都是业内专家做的,这次非常谨慎,也邀请了简帛学界权威专家做指导,专家要求很严厉,这项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着。目前根据项目最新进度,银雀山汉简各卷的整理初稿基本完成,后面的工作就是专家组审核讨论等,可以说银雀山汉简很快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保护意义上来说,这次整理非常紧迫。“40多年前简牍出土后经过了现场整理及室内初步清洗,多数用玻璃条双面夹住浸泡在玻璃管内的蒸馏水中陈放。因当时竹简脱水技术尚未成熟,所以采用了稳妥的蒸馏水饱水保存法,平放于囊匣中存放。经过几十年的长期浸泡,简体糟朽加重,部分包扎竹简的棉线已腐朽。而随着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和全面研究的需要,这次的保护整理采取新的、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简牍进行更稳妥、更长远的保护。”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