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西阴村追古 半块蚕茧化石厘清丝绸源起温 公祠念旧 一部资治通鉴彰显宋相荣光
  • 西阴村追古 半块蚕茧化石厘清丝绸源起温 公祠念旧 一部资治通鉴彰显宋相荣光

    时间:2019-01-10 17:35:42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别的地方说历史悠久,千年以前、两千年以前,就算了不得了。夏县说自己历史悠久,那是真的悠久。先不用说原始社会晚期的西阴遗址、东下冯遗址,就说说大禹之子启在此建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家天下国家,这是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呢——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溯源访古,夏县是一块不得不踏足的地方。

    温公祠 宋碑宋塑,访宋朝贤相

    夏县知名的文化IP首推司马光。12月11日,黄河采访团一行走访司马温公祠,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然是必须的。

    温公祠距禹王台不过3公里。11日一早,景区对外开放前十多分钟,采访团一行便来到了司马温公祠前。门口三尊雕塑一眼望去便知其中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及中间一尊司马光布衣雕塑。

    温公祠包括杏花碑厅、司马光祠院、余庆禅院、涑水书院、祖茔五大部分,沿中轴线分布,错落有致。现存的司马温公祠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规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司马温公祠,迎面是温公神道碑堂,夹道两旁则有文化牌,写着司马光的故事。堂内安放的四通断碑是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发掘于杏花树下,所以又称“杏花碑”,该堂亦被称作杏花碑厅。碑文共2766字,乃是宋哲宗提额“忠精粹德之碑”、苏轼撰文并书丹。

    转过一处翠竹掩映的月亮门,来到余庆禅院,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王在京告诉记者,这是当时的皇帝因为司马光在朝为官,无法在家尽孝,而特地拨款修建的一处香火院,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间正殿,殿内保存有彩塑金妆三世佛,高达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韦陀、普贤、文殊菩萨等,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均为宋塑,虽不如晋祠圣母殿的宋塑知名,但精彩却足堪类比。

    出余庆禅院,入涑水书院。这里曾是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的学堂。如今这里还是运城13个县的研学基地,书院内设立了国学馆、活字印刷课堂、拓片体验厅、七步成诗台阶等。司马光不仅仅是留下了一部举世公认、备受推崇的《资治通鉴》,还有《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传世。前者是专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殷殷训导,而后者则是反映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前来研学的学生们来到这里,会穿上宋朝服饰体验活字印刷和制作拓片,内容便是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中节选的内容。

    在司马光祖茔现存宋碑四通甚为珍贵,分别是由司马池撰写的司马炫墓碑;司马光撰写的司马浩、司马谘墓碑;王安石撰写的司马沂墓碑,均为不可多得的宋碑珍品。最珍贵的是鱼子碑,此碑是司马池为司马炫所立,材质是珍贵的鱼子化石,字体是很规范的“二王”体。另在司马温公祠文化广场的西侧有一座碑楼,便是著名的“忠清粹德碑楼”——因宋哲宗御笔、御篆碑额而得名。碑高达8.3米,宽1.7米,厚0.4米,号称“中华第一碑”,碑身是明代后刻,碑座却是宋代原物,是一个圆雕赑屃。据介绍它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出海赑屃”,龟脖子下有“水痕”,神似从海水中刚出来。

    堆云洞 中共河东特委秘密活动中心

    北方冬日的旅游景点是少人问津的,夏县城西北23公里的水头镇下牛村洞沟有一处被称为是“小布达拉宫”的堆云洞,不仅是一处道教道场,还是当年中共河东特委秘密活动的基地。

    12月11日下午,阳光正好,采访团赶往堆云洞。堆云洞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转过一处山弯,跨过一条沟壑,豁然一棵大树先进入眼帘,虽然早已枯叶落尽,却依然看得见繁密的枝丫,这居然是一株有24米高的皂角树,树龄至少已有500年之久,树干中间已经有了空洞,不过却不影响它枝繁叶茂。

    树后倚山而层高的一处院落不由让人称妙,便是堆云观所在。据堆云洞文管所所长武龙波说,这里初建于元代,历经明清时期不断地增筑扩建,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洞阶相连”的独特古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被誉为“放大的盆景、浓缩的仙境”。

    堆云洞是全真教龙门派道士所建,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相继重修扩建,观内建筑多从洞穴穿过而登高巅。由于地势高凸,环境幽邃,雨后有云萦回于此,故名“堆云”。整个道观大小99间庙宇殿阁依岗而建,12座院落层叠相筑,颇具风格。现存建筑有北极台、笔峰塔、三皇阁、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和白衣大士祠等。堆云洞有一铺壁画绘制了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以及清咸丰年间此处的发展演变,明万历年名为“和光”、乾隆年更名“朝阳”,到咸丰年间才名“堆云”。现存有石刻“堆云洞全景图”,形象地反映了兴盛时期的景象。

    1922年,革命先烈嘉康杰曾在此道观创办了“平民中学”,把这里作为传布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招收北方九省学生达1200余人;1928年6月在堆云洞正式成立了中共河东特委,并作为河东特委的秘密活动中心,长达十年之久,至今遗留有“秘密印刷厂、地道、井中通道和藏身暗洞”等革命遗迹。

    宇达青铜铸造 发扬光大4000年青铜文化

    夏县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可考证年代达4000年之久。而4000年之后,这里的青铜文化依然站在世界之巅。

    夏县东下冯遗址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公元前1500年。二里头文化的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镞、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4000年之后,位于夏县水头镇鸣条岗上的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区里青铜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青铜艺术品展厅,可以说整个园区就是一处青铜雕塑艺术公园。园区17个展厅,展示了数以千计的青铜艺术品、收藏品。有各种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体育盛事颁发的奖杯;陈列于日式建筑、台湾寺庙、北京保利大厦等处的高档青铜装饰品;不同城市形象的专用青铜礼品;甚至还有国家元首出访用的青铜国礼,以及外国友人赠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品复制件;特别是韩美林、钱绍武、程允贤等国内著名雕塑艺术家的青铜佳作皆有收藏,让所有来此研学的美院学生流连忘返。

    20余年来,宇达青铜产值惊人,仅仅以关公为原型的各种青铜制品就达8个亿。现在,在各个国家的文化广场以及美术馆、博物馆中都能见到宇达青铜制作并安装的艺术品,4000年前开始的中国青铜文化,如今又被继承发扬,并赫赫然地展现在全世界眼前。

    禹王城 中国王朝第一都

    12月13日上午,到禹王城前,采访团先去的是西阴遗址。这儿发现了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半块蚕茧化石,把我们中国人发明丝绸的历史推到了4500年前。同时,在这儿,自古以来就有传说,这是嫘祖养蚕的地方,并在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她给黄帝进献了一件丝织的战袍。传说和考古发现完美地互相印证,为我国丝绸史厘清了源头。

    发现这块蚕茧化石的人是我国“考古之父”李济先生。上世纪20年代他路过此地,偶然知晓了此处名为“西阴”,附近还有辕村,就凭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这句话,就从一个学人的敏感出发,组织了考古发掘活动,并终有所获——这是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独立考古发掘,换句话说,这里也是中国考古史真正发端的地方。

    禹王城遗址在禹王村、庙后新庄、郭里村一带——在没有文字信史的年代,古人就是用一个个专属的地名,给后人考证历史留下线索,也留下证据。

    禹王城遗址,其实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安邑所在。但口耳相传,既然名为“禹王城”,按我国城池累积的建造传统而言,夏禹故城就在此处也很有可能。看护了禹王城三十年的赵振文却非常确定此处就是夏都所在,并说,离这儿十里,有“大侯村”“小侯村”,就是天下万方诸侯朝拜夏禹等候召见的地方。并指着我们脚下禹王城遗址的大土堆说,在夏禹以前就有这个大土堆,是祭祀天地的天台,到夏禹之时,是禹都古安邑城,到东周时是魏国国都,汉献帝建安元年,曾临时设都于此达半年之久。再往后,又建了禹王庙,规制宏大,可惜在日寇侵华期间被烧毁了。

    赵振文三十年来在遗址附近经过细心勘察,在周边村民平整土地时捡拾了许多陶片、砖石、瓦当,时间从战国一直到两汉都有,就和古人用“禹王城”的名字标记历史一样,他用这一个个不起眼“不值钱”的东西串起了历史。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