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五龙庙 五龙庙 寂寂唐朝建筑重现旧制 永乐宫 永乐宫 煌煌元代壁画屡获新生
  • 五龙庙 五龙庙 寂寂唐朝建筑重现旧制 永乐宫 永乐宫 煌煌元代壁画屡获新生

    时间:2019-01-10 17:41:35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芮城黄河段

    黄河从晋陕大峡谷汹涌奔腾而来,在晋、秦、豫交界处拐弯掉头向东流入芮城,一改其桀骜不驯的倔强而变得平缓温顺。黄河在芮城境内河道80.3公里,来了个90度大转弯,与渭河、洛河交汇,开始自西往东流,也宛如巨大的肘弯将芮城揽入环抱。

    黄河、渭河、洛河汇流处,当地人民称之为“三河口”。三水交汇,急转东流,形成了黄河中游的大拐弯。据传早在5000年前,伏羲据此潜心研究,绘出了太极八卦图。

    芮城古渡最富盛名的为风陵渡,它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处,为山西的南大门,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大禹渡则是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的人民经过努力奋斗,创造了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把大禹渡建成了浇灌30多万亩的国家级大型引黄高灌工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工程。

    三门峡水库也位于芮城,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治理黄河、造福于民的一项伟大工程。黄河潼关三门峡大坝段河道长113.5公里,是三门峡水库的主要库区范围,其中芮城境内河道67.81公里,芮城段库区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整治河道、控制流势、减少冲刷,防止塌岸。

    12月3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第十六站——芮城。从进入芮城的那一刻起,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就知道这是河东地区带给我们的又一大惊喜。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芮城厚重的历史,也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时下,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秉持的深厚感情,也是将文物资源创造最大价值的方式。在芮城,“重生”过后的永乐宫,是博物馆也是美术馆,全国各地美院学生都会在永乐宫临摹壁画,开启他们艺术生涯重要的一课;比佛光寺还要早29年的唐代建筑五龙庙(又称“广仁王庙”),不再是座孤零零荒芜的大殿,经过整体修复升级,已经成为普及中国古建筑常识的博物馆……在芮城的日日夜夜里,关于“重生”的故事很多,很多,它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时代的召唤。

    昔日五龙庙,今日乡间古建博物馆

    国内现存4座唐代建筑都在山西,五龙庙是其中之一,也是唐代道教建筑的孤例。现存大殿为唐太和五年遗构,比五台山的南禅寺晚49年,比声名远播的佛光寺早29年。12月4日早上9点,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来到了县城以北三公里的龙泉村五龙庙。刚一下车,就有村民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为采访团讲述庙宇的过往。

    “五龙庙建在一个高坡上,以前庙前有两眼古泉水,大家觉得那是龙王爷显灵了。”村民介绍说,在上世纪50年代,永乐宫搬迁时选择了很多地方,最后选择在距离龙泉村不远的地方移址,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这两眼泉水。时过境迁,泉水因水位下降干涸了,村民们曾经用来祈雨的庙宇早已游离在了大家生活外,更为严峻的是,五龙庙闲置多年后环境恶化,几近沦为乡村垃圾的堆积场。

    2015年,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万科集团启动了“龙·计划”公益古建保护项目,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平台推广公益众筹古建筑保护项目,五龙庙就这样呈现在了众多企业家和公众的面前,集众多历史保护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等团队的大力支持,五龙庙在一年后重换新颜。围绕着中心庙院,一系列周边空间被设计成露天的文保展室,使五龙庙成为一个开放的中国古建史博物馆,和一所具体而微的建筑学堂。如今,来到五龙庙参观,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周遭的仿生土混墙围,这些根据土壤颜色研发出来的墙围,使整个空间充满历史和乡土气息。在这儿,既有山西古建筑知识普及,也有根据《营造法式》来搭建的一些斗拱模型,让参观者可以直观地学习,也便于大家在参观五龙庙时能现学现用。

    当地村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五龙庙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尤其在春夏两季,庙前的平台上就是村里的文化广场。

    古建筑的“重生”,珍贵壁画的“新生”

    离开了五龙庙,采访团一行于12月4日上午10点来到了永乐宫。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绘满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

    1959年至1964年,因永乐宫位于三门峡水库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左右。整个迁建工程历时6年,数以百计、千计的工匠和文博工作者,费尽心思让这座经历700多年的古建筑以及珍贵的壁画留了下来。

    1957年,在永乐宫搬迁之前,中央美院的陆鸿年教授带领学生历时7个月,将永乐宫的壁画全部临摹下来,留作资料,同时也用作搬迁时复原对照。现在摹本作为国宝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85年至1989年,中国八大美院师生曾在永乐宫里,又临摹复制了两套同比例作品,一套被摆放在永乐宫的“临摹室”,一套被用作展示,远赴省外以及国外进行展览——30多年过去,连临摹品都成为珍贵的文物了。

    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永乐宫殿内的壁画是不能拍照的,临摹室就为大家提供了与壁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些“现代文物”就成为众多美术爱好者争相临摹的对象,在一笔一画中品味历史。临摹室里,有备好的桌凳供学生们临摹,也可以听老师详细地解读。就是这样的临摹,让很多人成为永乐宫壁画艺术终生的拥趸。据讲解员介绍,湖北襄阳有个叫刘庸之的画家,他曾经在永乐宫待了17年之久,把永乐宫的壁画全部临摹了一遍。

    “让文物活起来”,这绝非一句空话,永乐宫接下来还会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展览馆,让公众更真切、更近距离地欣赏到壁画的全貌,这是永乐宫的再一次“重生”。

    有激情、有温度,芮城人的文化自信

    如果来芮城,你光知道永乐宫和五龙庙,那么你很有可能和其他非同凡响的珍宝擦肩而过。芮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372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5件(套)、二级文物84件(套)、三级文物157套。虽然因为条件所限,虽然只能展出其中300多件(套),一级文物只亮相6件,但是西周的铜鼎、北魏的碑刻、唐朝的三彩、宋朝的官窑瓷器和明朝的铜佛像等已经足够令人惊奇,就这么一块块碑刻、一尊尊佛像、一件件杯盏看过去,芮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仿佛能够触摸。

    珍贵的文物当然带不走,但芮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贝,却能够赏玩。12月5日,在芮城文化街里的民俗展示馆里,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芮城当地的许多传统工美作品。刺绣、木雕、剪纸、布艺等等,桃木雕刻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民间剪纸艺人李引珠20年坚持创作永乐宫壁画作品,如今已经剪出了286个神仙人物,以及《朝元图》的部分画卷。

    李引珠是芮城县南卫乡东张村人,从小就跟着姥姥和母亲学习剪纸,从最开始的窗花,到后来的主题性创作,她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赏。当然,李引珠并不是安于现状的人,她将目光放在了永乐宫壁画上,开始创作永乐宫壁画剪纸作品,从最初的勾勒到每一个细节的剪裁,李引珠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每幅作品。从人物的服饰到发饰,再到周围装点的一切事物,每一个再现都力求精准。李引珠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永乐宫壁画是咱们的国宝,作为芮城人我特别骄傲和自豪,壁画没有办法带到国内外展示,但剪纸就不同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家乡代言。”

    李引珠的努力没有白费,由她创作的剪纸作品,被当成了当地特色礼物,她的剪纸作品不仅走出了芮城,还走向了世界。在李引珠的带领下,东张村建起了剪纸艺术馆,村里的大小媳妇们都开始练习剪纸,使这一个民间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这是芮城人的文化自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乡,传承着文化。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