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行吟大唐诗 登鹳雀楼观黄河水奔流入海 坐听西厢记 临普救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 行吟大唐诗 登鹳雀楼观黄河水奔流入海 坐听西厢记 临普救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时间:2019-01-10 17:43:55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的邀请函

    永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会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祖国版图之腹地。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个街道,265个行政村,23个社区,人口46万。

    永济,是山西南部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这里有大家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中国记忆。

    永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西临黄河水,南屏中条山,是尧的旧都,舜的都城,尧舜禅让的尧王台遗址尚存。《虞乡崇圣祠碑记》中说:“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中条五老授其河图九书而治于天下,初竖疆都,依中条而竖其国,谓之中国。”《史记》记载:天下明德自虞舜始。从舜都蒲坂到大唐蒲州,从宋元河东到清朝以后的永济,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永济,有一座楼,叫鹳雀楼。大唐诗人王之涣在此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鹳雀楼由此成为华夏儿女追求理想、勇攀高峰的精神坐标。永济唐代多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维、柳宗元、卢纶、聂夷中、司空图等30多位,《全唐诗》中有关永济的诗篇多达2118首,灿若星河,名贯古今!

    永济,有一个寺,叫普救寺。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这里是《西厢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爱情自由,让历朝历代青年男女为之向往。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永济,有一座山,叫五老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方道教名山五老峰,层峦叠嶂,景色宜人,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全国性的登山节。山下的伍姓湖,以舜帝后裔五大姓氏而命名,湖光山色,鸟飞鱼跃,能承办国家级自行车赛事。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永济,有一个国宝,叫黄河大铁牛。唐开元年间,为保证秦晋要道畅通和长安食盐供应,唐玄宗下令“新作蒲津桥”,动用全国五分之四的铁,铸造了八尊铁牛,它既是系锁的桥墩,又是镇河的天神。沿着蒲津桥,永济美女杨玉环走进了长安城,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沿着蒲津桥,颜真卿赴任蒲州刺史,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永济,有一张国家名片,叫“中国速度”。中车永济电机自主研发的电传动系统是高铁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为全球轨道交通发展贡献着“永济智慧”,展示了永济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精彩人生!全市工业企业已达330余家,形成了以中车永济电机为龙头的机电装备制造,以中铝华圣铝业为依托的铝深加工,以粟海、忠民为龙头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现代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朋友们,来永济吧!北京就有直达永济的高铁,我带大家游西厢、看铁牛、登鹳雀楼、上五老峰!

    给我三五天,还您五千年!

    黄河永济段

    黄河从临猗县至张营镇北阳村流入永济,沿该市西界流经张营、栲栳、蒲州、韩阳4镇42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南流进入芮城县,全长48.6公里,平均河宽11.59公里,最宽处18.8公里,最窄处7公里。黄河永济段为切入黄土塬的谷内式河流,具有典型的游荡型河道特点,河床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治理不辍,河道相对稳定,东岸基本控制在蒲州城西3.3公里,东西摆动范围约3公里,滩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建有两座引黄电灌站,经不懈开发,已成为农业生产基地。

    永济自古水运便利,有渡口多处,如蒲州渡、黄龙渡、薛家崖渡、双店渡、首阳渡,以蒲州渡最为知名。其位于永济市区西约20公里,古称蒲津关,也是蒲津浮桥所在地,为秦晋主要通道,时为桥,时为渡。元代以后,浮桥废弃,于是用木船摆渡,清朝时称为蒲津渡,后因黄河摆移,地址不定。1987年,建固定性水泥结构码头,定名为蒲州渡。2001年,黄河主流西移,暂停使用。

    11月29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第十五站——永济市。

    永济,古称蒲坂、蒲州。当年,唐朝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太原为北都,蒲州则因“三晋之门户、陕洛之要枢”的军事战略地位,在公元721年被定为“中都河中府”,这让蒲州成为公元八世纪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现在来到永济,历史遗存很多,你可以站在鹳雀楼上,体会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阔心胸,也可以在黄河大铁牛前,感知大唐中都的繁荣盛景;抑或是站在蒲州故城遗址的斑驳城墙下,仰望历史之苍茫。

    四尊大铁牛,见证大唐之荣耀

    11月30日,采访团沿着黄河走访。

    永济是一个因黄河而生的城池,那一座黄河铁浮桥,更和古蒲州城息息相关。来永济,一定要先去看看黄河大铁牛,那是代表着一个辉煌时代的荣耀之作。

    回到千年以前,黄河之上,一直有浮桥连接着西安与蒲州,只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怎能轻易被人“驯服”,它总会闹点“小脾气”,那浮桥可就遭了殃。唐开元十二年,竹板做成的浮桥毁于黄河水患之中,唐玄宗就命中书令张说修筑新的浮桥。自那以后,作为连接蒲州和西安之间最重要的通道,浮桥一直使用到金末元初。

    黄河大铁牛代表着古代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见证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浮桥最终毁于战火。之后,黄河几次改道,泥沙逐渐堆积,蒲津这个古渡口逐渐变成了河滩地,黄河大铁牛也被深埋于黄沙,直到1989年才重见天日。

    今日的蒲津渡已经成为了遗址博物馆,四尊大铁牛和相伴它们左右的铁人们,在原址上抬高了12米,成为众人回望历史的证物。时下虽是冬季,但前来蒲津渡遗址参观的游客不少,大家摸着眼前的铁牛,听着讲解员口中描述的蒲州盛景,无人不为之称赞。

    一座蒲州城,回想大唐繁华

    除了黄河大铁牛外,在蒲津渡遗址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蒲州城的城墙。这段城墙位于黄河大铁牛的东侧,也就是说只有过了黄河铁索浮桥,才算到达了蒲州城的城墙根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段城墙原本高12米,后因泥沙堆积的缘故,现只露出地面3米左右。这一发现,被评为2016年全省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17年,河津的固镇窑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出现,就得益于蒲州城考古发掘工作。当时,考古工作者在蒲州城发现了一批高等级的细白瓷,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河津。学者们推测,能使用如此高规格瓷器的人,显然不会是一般人,他们所居的城池,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城。

    蒲州城的西门旧址在蒲津渡遗址的东南角,现存的城墙是明朝时修建的,一些城砖还保留了下来,上面刻有“蒲郡城”的字样。从外观上看,你并不觉得有任何特殊,但走进其中就会发现,这是一座完整的“瓮城”,如果敌人不明就里,贸然闯进来,城门一关就会被“瓮中捉鳖”。

    “蒲州城最早建于北魏,唐代两次建中都,最为繁华。”蒲州城文管处工作人员赵蕊告诉山西晚报记者。2016年在对蒲州城进行考古发掘时,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段不晚于唐代的夯土城墙,说明明朝的“蒲郡城”也是在唐代城池上修建的。

    站在西门瓮城的城墙上,看着残存的城墙,看着斑驳的包砖,想着久远的历史,内心不免有些感喟——隋朝末年,李渊驻守太原,兼管蒲州,夺得天下后对曾经驻扎的蒲州也有偏爱;李世民率军征战九年,每次都是从蒲州出兵,登基称帝后,免去蒲州两年的赋税。有父子两代帝王的重视,蒲州迅速繁荣起来。当时,想必这里曾经也是广厦华屋、车水马龙,巍巍然黄河岸边一座雄城。

    在永济,还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名为栖岩寺,位于韩阳镇下寺村东南的中条山上,相传,栖岩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避暑胜地,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他就带着杨玉环来此地避暑,这里和五公里之外的贵妃池遥相呼应——据传,杨玉环就是永济市韩阳镇独头村人,人们也叫那里杨妃村。

    五绝鹳雀诗,唱出大唐气象

    因为一首诗,鹳雀楼名垂千古。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矗立在黄河岸边。当时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为观察对岸敌情,下令修建此楼。唐朝一统天下,这座“望敌楼”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成为文人墨客竞相登临咏叹的名胜,并纷纷留下名篇,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几乎中国人都能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言并不华丽,但平实中透露着大唐雄浑的盛世气象。

    金元交战时期,鹳雀楼毁于战火中。2002年,新鹳雀楼落成,按照王之涣那首诗的意境,古建专家们确定了鹳雀楼的建筑形制和高度,以此来确保大众能在登高远眺之时,尽览平静、细腻的黄河,感受《登鹳雀楼》的大气和磅礴。讲解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如今的鹳雀楼依然是文人吟诗作赋的绝佳场所,每年鹳雀楼诗歌文化节暨“鹳雀楼杯”诗歌大赛等赛诗会就在这里举行,永济市也由此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等称号。

    在永济,因为文学作品而被世人皆知的景点还有一个,那就是普救寺。这座始建于武则天时期的佛教禅院,因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知名。崔莺莺崇尚自由,敢于追求爱情的形象,虽是艺术家的虚构,某种程度上也是唐人奔放气质的反映。

    阔别了普救寺,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行来到了黄河边上,那里波光粼粼,芦苇荡漾。永济道情非遗传承人,已经70岁高龄的张两省先生为我们准备了一台名为《古中国美蒲坂》的好戏,唱词里是这样写的“古中国,美蒲坂,5000年文明看山西……”就是这样一句通俗的话,在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民间艺人表演团体的演绎下,显得格外厚重起来,老艺人们时而敲着竹板跳跃,时而拉着胡琴高吼,吼出的是蒲州昔日的光荣和对未来的憧憬。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