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我省经济稳步向好 百姓享实惠
  • 我省经济稳步向好 百姓享实惠

    时间:2017-06-12 21:17:58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制图王辰翔

    “用耕地种草后,确实让我尝到了不少甜头!”朔州山阴县的赵东,原本是种粮大户,朔州市成为国家“粮改饲”的试点后,他开始用耕地种草,现在一亩净收入能比种籽粒玉米增收300元左右,为他找到了新的增收门路。一个种粮大户的亲身经历,正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在赵东高兴钱袋子实实在在丰满起来的同时,太原市一家照明设备销售店销售员张刚,也在感叹今年的生意比前两年明显好了。“今年店里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一成左右,虽然还不是太好,但总算好转了。”张刚对记者说,今年来订货的客户比较多,经常白天的活儿干不完,晚上就要加班。我省经济在一季度的表现,为经济回暖释放了各种信号。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三产业投 资 同 比 增 长 9.8% 、17.4%,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5.7个百分点、13.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3%和55.4%,同比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

    A 政策引导 丰满农民钱袋子

    在耕地里种草?过去,这样的事情被农民所不齿。然而,从去年起,在我省朔州,不少农民主动在原先的玉米地里种起了饲料。赵东原本是朔州山阴县的种粮大户。2015年以前,他耕种着5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籽粒玉米。2015年,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玉米价格大跌,这下愁坏了赵东。正在他发愁的时候,朔州市成了国家“粮改饲”试点,这一“改”让他有了更好的出路。用耕地种草,草的长势好。原先的一亩玉米地能生产全株青贮玉米饲料4—5吨。按照现在的行情,一吨饲料300—330元,平均下来一亩地毛收入在1200元以上,净收入能比种籽粒玉米增收300元左右。作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朔州“粮改饲”不但为农民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还拉动了当地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红利引导,让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丰满了起来。省农业厅数据显示,实施“粮改饲”两年来,我省已由种粮改种草,发展全株青贮玉米(饲草)等107万亩。新的生产投资方式,为连续多年产量过剩的玉米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根据我省发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全省农业当前和今后以开发功能性食品、发展功能性农业为主,建设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发展方向,为破解山西农业发展难题,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激活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拥有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是山西农业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营销不充分、品牌挖掘不足等原因,导致我省农业效益偏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省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8%,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5.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可以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代表的政策性福利驱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 逐步回暖 第三产业风头劲

    6月10日晚8时,当记者走进太原市某照明设备销售店时,店里还是灯火通明。“今年来订货的客户比较多,经常白天的活儿干不完,晚上就要加班,下班时间比去年晚了不少。”店里的一位销售员张刚对记者说,今年店里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一成左右,比起前两年,开始好转了。张刚指了指头顶的LED灯说:“节能灯卖得好了,我们的电费却增加了,哈哈哈……”该照明设备销售店作为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第三产业,其业绩的回暖并不是个例。据统计,一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完成47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0%。其中,第三产业52.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6%。这说明,在经济回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反应比较明显。我省是煤炭大省,多年来经济结构呈现“一煤独大”。2017年,我省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业持续引领全省经济稳定增长。一季度,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1%,高于第二产业占比12.3个百分点。今年,我省将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适应大众消费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需求,推动商贸、餐饮、住宿、家政等行业加快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现代经营方式,培育一批跨区域餐饮连锁示范企业,发展大众餐饮、特色餐饮。同时,我省将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做大做强金控集团,推动晋商银行启动上市,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晋商人寿保险公司,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培育壮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可转债、永续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促进能源产业升级改造。一季度,我省全省旅游总收入655.2亿元,同比增长18.4%;接待入境过夜人数8.7万人次,同比增长5.0%;接待国内旅游者7012.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今年,我省特别要把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上半年基本完成全省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旅游业+”为思路,包装一批项目、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经营主体、搭建一批投融资平台、打造一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做强寻根觅祖、古建宗教、晋商民俗、太行山水、红色经典等旅游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同时,我省将组建省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实施大项目建设、大企业运作。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重点景区品质,发展生态游、商务游、休闲游、旅游养老、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全域旅游,努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

    C 创新发展 内生增长动力强

    日前,我省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地区生产总值达2809.4亿元,同比增长6.1%,低于全国6.9%的平均增速。虽然这样的成绩仍然有些差强人意,但山西进一步强化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对省情特点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规律的认识,按照“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增速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加快3.1个、1.6个百分点。仅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4.9亿元、1174.5亿元和152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5.4%和7%,可谓“三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力。我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要摆脱过分追求增速的惯性,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把重点放在扩大产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补齐发展短板上。”纵看山西“三产”,三方面指标充分反映了全省市场正发生着变化,折射出山西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加强,是调结构、培育新动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带来的积极效应。这也让三晋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据统计,一季度,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3元,同比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7元,增长6.1%。网购等消费新业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11.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今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处于历史拐点的山西,摆脱了经济低迷的态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这个重要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加深了外界对山西的新印象,同时展现出山西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象。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总体来看,一季度我省经济保持了企稳回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全省工业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性缓解,全省经济仍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

    本报记者 许晶晶 胡丽娜 赵德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