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山西三中医 名号响全国
  • 山西三中医 名号响全国

    时间:2017-07-20 20:20:1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作者:

    编者按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表彰100位全国名中医。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此类评选表彰活动。历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和“两审三公示”等严格评选程序,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晞星、孙郁芝,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六金荣列其中。本报撷取3位中医大家善仁、精医、传承、致远之人生华章,以飨读者。

    王晞星 精勤岐黄四十载

    17岁,他立志学医,悬壶乡里,盛名一方;26岁,钻研医学,学有所成,济世康民;41岁,博采众长,开拓进取,自成一家;47岁,业有专攻,身兼数职,业绩斐然;58岁,精勤不倦,硕果累累,终成大器;如今,屡起沉疴,名冠三晋,誉满杏林。他就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首届山西省名医,首届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晞星教授。王晞星1959年出生于运城,17岁高中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他成了大队卫生所的一名“司药”。1980年,王晞星考取了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5年,26岁的王晞星作为优秀毕业生选择到了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即现在的山西省中医院,成为消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踏上了正规的拯危济厄的岐黄之路,开始了自己年轻时就热爱的中医临床工作。王晞星跟随出身六代中医世家的消化科主任肖汉玺侍诊,恩师德医双馨,对其影响至深至远。王晞星感受到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充满人情味的艺术。所以,对每一个病人诊病,他都不论贫富,用心皆一,药简效宏,身心兼治。王晞星诊病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给患者把脉时,他会用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或者触碰患者的手心。就是这样一个小动作,一下子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给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一些心理慰藉。在消化科干得顺风顺水的王晞星,根据肿瘤发病率高的现实,把目光投向了肿瘤专业。2000年1月,王晞星牵头创建了山西首个中医肿瘤专科。他说:“我们搞中医,如果不能在重病和疑难病上取得突破,就不能真正体现出中医的价值。”经过10多年耕耘发展,肿瘤科由创建初期的3名工作人员、14张病床,发展为拥有80余名工作人员的专业团队、3个病区、171张床位、一个放化疗中心、一个介入中心组成的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特色鲜明、省内同专业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医疗技术领先的中医肿瘤专科,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国家卫计委重点专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一站式诊疗中心。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白细胞低、胃肠反应大,经过不断总结和研究,王晞星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和法”治疗新理论。此举一方面极大减轻了癌症患者放、化疗之后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脏器损害等。另一方面让肿瘤和患者身体和平共处,通过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延长生命,保留人体正气抵御肿瘤细胞侵害。他用药准确,疗效显著,屡起沉疴,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截至目前,他诊治过的患者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肿瘤科年住院患者达4800人次。王晞星秉承创新中医的思维,不断开拓前行。近年来,他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现新药成果转让2项。主编学术著作4部,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和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他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技术过硬的肿瘤专业人才。2006年,王晞星升任省中医院院长。无论医院总体规划建设,还是住院大楼的设计及落成,都倾注了他无数心血。截至目前,医院实现了建筑面积翻番、固定资产翻番、业务总量翻番、职工收入翻番、医院规模翻番,再造一个新中医院的发展目标,创造了医院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山西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王晞星牵头成立了山西省中医院医疗集团,建立了管理协作、医疗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制剂研发、统筹采购、医技共享、信息化建设、公益性活动9大平台,至今已有39家县级中医院加入。王晞星提出加强肿瘤诊疗中心、脾胃病诊疗中心、肾病诊疗中心以及学科专科建设,提高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能力。2015年起,医院与112所二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今年,他又提出提升医院服务能力的建设目标,带领医院向着“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的目标前进。

    孙郁芝 芬芳馥郁一甲子

    提起中医治疗肾病,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创始人孙郁芝教授是绝对权威,她为中医治疗肾病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孙郁芝从医60余年,患者一直是老人心里最重要的人。她把光和热播撒给了无数患者。孙郁芝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小县城。她亲眼看到好多人,因为没钱请不起大夫,把病给耽误了。“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这个愿望便在她小小的心里生根发芽。长大后,孙郁芝在家人支持下选择到大连医学院学习。1954年,孙郁芝从大连医学院西医专业毕业。1956年,她参加了卫生部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首届西学中医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3年,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3年研修结束后,孙郁芝和几个同学分配到山西医学院,从此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我省的中医事业。上世纪60年代,孙郁芝和于家菊教授创建了省中医院肾病科,这也是该院最早的特色专科和重点学科,如今该科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治疗中心。1963年,学贯中西、精于临床的孙郁芝担任省中医研究所大内科及肾病科主任。1973年,为了提升自己的治疗和科研水平,她又奔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跟随我国肾病学科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学习。回来后,她的专业知识、科研思路、诊疗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她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治疗肾小球肾炎,取得很好疗效,开启了活血化瘀治疗肾病的先河,其治病主方“益肾汤”也写入多地医学院校的教科书。由她主持研制的血尿停胶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她还牵头主办了我省第一个肾病专业学习班,为我省培养了不少肾病治疗骨干。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此外,她还将自己在临床中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带出了多名优秀弟子。孙郁芝从医60余年,患者一直是心里最重要的人。从她所住的宿舍楼到医院门诊,短短几百米距离,在常人来说就是几分钟的事,她却要足足走15分钟才能到,因为老人被严重的腿疾折磨。即便如此,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都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因为许多老病人十几年都找我看病,对我总有一份信任在,我如果停诊,他们怎么办?”为了照顾她,医院对她的门诊挂号进行了限制,每次出诊限号10个。但遇到一些有困难的病人,她还是会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给他们加号。“有些远道而来的患者为了看病,常常要在附近的小旅店住上好几天,为了不加重他们的负担,我辛苦一点没什么。”她总是这样为患者着想。为了不让患者等待,不耽误诊病时间,从医多年,她从没在门诊时喝过一口水,整个诊病过程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干扰,经常一坐就是四五小时,起身都困难。每次门诊结束,即便时间再晚,她都要把诊室整理得清爽利索,才在学生的搀扶下离开诊室。两足不染尘,双袖皆清风,这是孙郁芝的真实写照。她虽然年逾八旬,依然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为解除患者病痛和三晋人才的培养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她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她从不以名家自居,如今仍然着眼于肾病学科的前沿发展,读书看报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对于医生来说,科学作风很重要,必须认认真真。接诊时一定要好好了解病人,问得清清楚楚,才敢着手治疗。”对待患者认真、细致、严谨,态度和蔼、平等、真诚,无论贫富贵贱,她都耐心问诊,仔细询问每一个寒热虚实的病症,认真推敲每一味药材的使用,容不得半点马虎。老人甚至会考虑患者的家境,斟酌用药,决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炮甲珠治疗肾病虽然疗效好,但价格很高,普通家境难以承受,我就要考虑一下了。”“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病人复诊时,发现病情有新的变化,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一定要反思、翻书,琢磨怎么解决,绝对不能应付。”她总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一定要对病人负责,工作上要认真踏实,实事求是。

    贾六金 专注儿科半世纪

    他是远近闻名、一号难求的儿科中医,他是穿着牛仔裤出诊、身高一米八的帅气老头儿,他是学生心目中的严师,也是患儿眼中能用听诊器变出糖果的慈祥爷爷,他就是76岁的名老中医贾六金。退休以后,贾六金一天的工作从清晨6点开始。他会步行20分钟从家到诊所,简单收拾后,7点准时开诊。这个延续多年的习惯源自他的一个心愿:来看病的多数是娃娃,早点看了病,误不了上学。“疗效”是贾六金一直挂在嘴边的词。“听到患者说病好了、有效果,是我最大的欣慰。”他说,“看病万万不可走形式,要‘拨草寻蛇’多找症状,主张不该吃的药不吃,不该做的检查不做,能开三服药绝不开五服。”1941年,贾六金出生在昔阳县胡封村,父母是地道农民。唯一的姐姐因病去世后,只剩下他一个独子。父母告诉年幼的贾六金,不能留在村里,要走出去学本事。1958年,17岁的贾六金考入山西省中医学校。凭着一股倔劲,第一学期结束时,他以4个100分的好成绩,当选为班上的学习委员。贾六金从小记忆力好,对中医药经典著作情有独钟。他背医书又多、又快、又牢,考试很多题答的都是著作原文,让老师无从扣分。在省中医学校学习期间,贾六金被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近代四大名医之一李翰卿先生和儿科名家张光煜先生选中,经过拜师认徒手续收为徒弟,成为两位名师的法定学术继承人。从医后的贾六金,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诊疗方式。始终坚持“纵横识病,中西贯通,动态辩证”的学术思想,即奉行中西医结合原则,在西医辨病基础上中医辩证,同时注意证的动态变化。他认为中医诊疗要与时俱进,传统中医理论虽有很多精华,但难免存在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内容,与西医、现代科学相结合,利用西医的精密检查,从微观角度发现具体病变部位,再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断明发病原因,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961年,贾六金毕业分配到省中医研究所做内科大夫,后跟随张光煜学习儿科。1965年,绛县人民医院来省里要人,希望找到年轻又会看病的医生,医院书记看到贾六金的档案立刻就选中了他。接到调令,贾六金将自己身患脑梗的父亲送回农村,托付给婶子照顾,留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只身一人带着铺盖卷、一个木头工具箱去了绛县。回忆起绛县的日子,他并不觉得苦,一边给百姓看病,一边带学生、讲中医,真正接触到各种疑难杂症,打下了扎实的临床诊疗基础。1969年,28岁的贾六金受邀参加运城名老中医座谈会。1974年,入山西医学院进修班学习一年西医。1981年,他担任绛县人民医院院长,其间一直谨记恩师李茂如的教诲:“不能脱离实践,不能脱离业务,经济上要手脚干净。”1988年,贾六金调至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职。“我一直从事儿科诊疗工作,觉得孩子特别亲,可是儿科病好治也难治。”他说。好治是因为小儿免疫力强,生机旺盛,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只要对症治疗,很快就能痊愈;但孩子们毕竟不能言语,或表达不清。贾六金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不少诊疗体悟。他常对学生讲,在治法中要多清法、和法,少补法。清法,小儿为纯阳之体,热证多;小儿多见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多见热证,治疗时需用清法。和法,渗透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常常寒热并用、补泻合用、表里双解、升降并用、敛散并用,疗效显著。他主张诊断时要“四诊合参,重在口咽。望、闻、问、切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把握,详细诊察”。贾六金在中医教学方面颇有见地。现跟随贾六金学习中医半年以上的学生有40余人。他常常告诫学生们:“中医不可固步自封,要学经典增加广度,学哲学增加高度,学西医增加宽度,亲临证才能获真知。以增广见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主图为7月10日,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世桥旁的济世葫流水潺潺。济世葫是中医大家妙手仁心、悬壶济世的象征。 图/文 韩亚鹏

    本报记者 秦洋 本报通讯员 赵惠峰 韩亚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