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名人眼中的乌镇
  • 名人眼中的乌镇

    时间:2014-11-18 17:20:00  来源:  作者:

    1、 昭明太子与乌镇:茅盾的《西江月》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之句,讲的是梁昭明太子读书于乌镇的故事。昭明太子读书乌镇,可以说是乌镇乃至桐乡一地“开文运之始”。

    2、 茅盾眼里的乌镇:

    茅盾d 他的《可爱的家乡》写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他是我们的一个乡亲,一个在外奋斗的游子。读着他的《香市》,“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茅盾是这样爱着他那桃源似的故乡乌镇。

    3、 木心眼里的乌镇:

    木心出生在乌镇,他的童年少年时代,皆在这个水乡小镇上度过。木心有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乌镇,以及童年碰到的人物故事。《温莎墓园的日记•序》通篇都是对故乡小镇的深情回忆,写看社戏的感受。“至今我还执着儿时看戏的经验,每到终场,那值台的便衣男子,一手拎过原是道具的披彩高脚背椅,咚地摆定台口正中,另一手甩出长型木牌,斜竖在椅上——‘明日请早’”……就是看戏,最后感叹“还是活在戏中好”。也是,见过了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最后还是觉得故乡小镇好吧。“古镇春来,买卖蚕种筹开桑行的热潮,年年引起盛大的集市,俗称‘轧蚕花’……在一切的闹忙中,扣人心弦者还是借此机会大家有得戏看……这种‘草台戏’,即所谓的‘社戏’……我的童年,或多或少还可见残剩下来的‘民间社会’。”

    2006年,79岁的木心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乌镇定居,从此回归故里,安度晚年。木心说:“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他在自己命名的“晚晴小筑”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时光。

    4、 汤国梨写乌镇:

    过王家庄

    ——在乌镇南栅外[一]

    汤国梨

    鸡犬声相递,幽幽一径通。

    柔桑低碍发,细竹乱惊风。

    款语逢村女,行歌羡牧童。

    桃源在人境,莫更问渔翁。

    这是汤国梨早年(1910年以前)写的一首小诗,题下注明王家庄“在乌镇南栅外”。旧时乌镇以市河车溪为界分属桐乡、乌程两县。汤国梨的家坐落在乌镇南栅河东宋堡弄口,是一幢三开间二进的宅院。当时弄内有名闻远近、历史悠久的沈亦昌冶坊,坊主沈和甫贡生出身,是个儒商,家中颇有藏书,对年幼的汤国梨有过许多帮助。汤家祖上是殷实人家,清末战乱后家道中落,汤氏故居在抗日战争之前屋舍犹存。

    5、张梦庐(千里),乌镇人,家居后珠村,张千里虽然以行医为业,但他以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棹歌的形式,把他爱家乡的拳拳之心,倾诉出来。曾采村中事作《菱塘棹歌》百首,其中有:“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橹吚哑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鸶飞。(鹭鸶桥在村东二里)”“英雄千古总荒莱,烟树空濛杜宇哀。一片桃花红雨里,踏青人上将墩来。(将墩在村北,高数十仞,可登眺。相传明胡宗宪追倭至此,乃尸骸所积之地也)”“绛春桥畔是侬家,绿树深深酒旆斜。一径墙阴人迹断,南风开遍紫藤花。(曾祖佩千公自大树洲迁居绛春桥北,今世居焉)”“小姑一语误鸳鸯,指点孤坟怨恨长。日暮寻芳人影散,梨花冷落野庵傍。(康熙间,乌镇孔秀才慎修移家珠村,事母至孝。娶妻杨氏,甫三日,为小姑所谮,不悦于姑。慎修终曲承母意,誓不同寝。后母殁,遂遨游四方三十余年,卒于云南。杨氏百计迎骨归,未几以哀死。里人悲之,醵钱合葬古仙庵侧)”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